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水浸街”再成槎城市民关注焦点

      去年8 月,市区人民路水浸街问题给市民造成不便,这既考验城市排水设施,更是对市民文明行为的检验。本报记者陈仕平摄 

     连日来,市区连续出现阵雨天气,部分路面开始出现“水浸街”现象(昨天下午永和路“水浸街”场面详见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thread-286285-1-1.html)。实际上,以往雨季来临时,突发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加上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市区多处路面出现一片汪洋,沿街店铺甚至出现“水浸店”。那时,防止水浸街似乎成为市政部门和部分市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随着市政排水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改造,市政排水功能不断加强,水浸街现象将逐步减少。同时,更需市民爱护排水设施。

改造正逐年推进 今年重在断头路

     5日上午,我市突降滂沱大雨,河源大道与文明路交会处等处现水浸街,有市民用塑料袋套住鞋子趟水过马路。记者了解到,在 13 日、14 日两天的短时阵雨中,市区多条街道也出现水浸街现象。庆幸的是,阵雨持续时间不长,路面积水没有给市民出行带来较大影响。

      解决水浸街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市区排水设施。针对水浸街这个城市“顽疾”,我市从未停止治理的脚步。2010 年,我市先后对市区永和路、文明路、东华路等水浸较严重地段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同时加大对市区主次干道积水较突出路段及居民小区的排水排污设施进行改造。去年,我市相继对市区学前坝保留点、中山大道华怡集团路段、凯丰路口、华达街口、市委党校路段、文化广场大门前、永和路、永福路等路段地下排水排污管道进行改造,这些路段的水浸街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记者了解到,2012 年,我市根治水浸街的决心和力度未变。今年“两会”期间,市长彭建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缓解市区 ‘出行难’,重点改造升级沿江路(含河源大道与沿江路交叉路口)、长堤中路等道路,打通纬十四路(含上跨铁路桥梁)、纬十五路、东江西路北段、文昌路南段、东江东路(河职院段)等‘断头路’”。根治水浸街,河源早已未雨绸缪。

不文明或促浸街 改造完更需爱护

     长期来,每逢市区水浸街,人们总习惯将问题归于排水设施的落后。随着我市不断完善市区排水及其他市政设施的建设,水浸街得以有效缓解。然而,记者却发现,市区不少店铺随意在门前堆放垃圾,殊不知,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影响排水设施畅通的主要原因之一。太平街某食品店店主表示,自己会将垃圾打包等候环卫工人处理,但也有不少店铺将垃圾直接倒在门前。

      公园东路一环卫工人也表示,遇到强降雨天气,公园东路会出现水浸街,水位有一个台阶那么高,水面还漂着不少垃圾。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都要及时清理干净,以防堵塞。

      值得注意的是,防止水浸街,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市民对排水设施的爱护。据了解,去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投入600 多万元,沿兴源东路铺设数公里长的地下排水管网,有效缓解学前坝“水浸街”问题。经过改造的学前坝虽降低了水浸可能性,但该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一定程度上影响排水系统的功能。记者在连日的走访中发现,学前坝仍有部分居民将垃圾倒在路上,有住户甚至将建筑废料占道堆放。记者注意到,该片区一地势低洼处,两个排水井盖已经凹陷,井盖上堆积着塑料袋、木板、泥沙等垃圾,堵塞井盖入水口,排水速度十分缓慢。有居民担心今年雨季来临时,由于新建排水管道存在不畅,水浸街现象可能无法避免。

中心区域科学规划 设计排水留空间

     据了解,我市2010 年10 月出台的《河源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污)专项规划》,为市区排水系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区早些年不少地下排水管道由地表施工单位直接负责,施工过程缺乏市政部门介入,导致今天市区地下排水系统的良莠不齐。借助新出台的专项规划,市规划局将规范新施工方案的审批,并将牵头设计部门在施工前期进行调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前,我市城市人口少,所建市政管线能够满足排水要求,但与近年快速发展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地下排水管设计标准偏低,排水系统在大雨面前有些力不从心。据悉,每年雨季到来前,市城管局都要组织力量疏通排水管道,但有些管道口径太小,疏通人员都无法进入,只能从管道两头疏通,而管道内部淤堵始终得不到疏通。

      现在对地下排水管道改造设计,已考虑到留有空间。据广源设计院负责人介绍,由于客家文化公园将建大型湖泊,形成低洼地带,为满足湖泊排洪排涝的需求,特地扩大公园附近道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口径,2.6 米口径远超出目前需求。

      其实,政府部门完善市政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治水浸街也对市民提出了要求。除了市区地下排水管道设计不足、施工缺陷外,市民日常活动造成的管道堵塞也是水浸街的重要原因。例如,市民建造房子时,直接将沙石堆放路边,到了下雨天,泥沙顺着水流排入地下管道,长久的淤积极易形成堵塞。因此,随着今年汛期的到来,市民更应爱护排水设施,给雨水留个畅通的排水口。

网友对市区“水浸街”发表的更多观点详见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thread-285709-1-1.html 

      本报记者周秦见习记者刘曦






上一篇:市区迎客大桥年内开工建设 将成为我市门户景观工程
下一篇:我市保障军粮供应 获得省调研组肯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