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毒胶囊事件,药企责任本不该缺失

     “我负责!”大概是事故后,最稀缺的声音。不法厂商使用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曝光后,修正等9 家药厂13 批次胶囊剂药品上黑榜。而9 家涉嫌“涉毒”的药企却自己辩护,声言行业生存难,意图冷处理。至今,仍无一家企业向消费者公开道歉。

      消费者拥有知情权,这个原本的常识,有时来得并不容易。从对老酸奶和果冻内幕的不细说,到破皮鞋吃到胃里,挑动着国人神经。然而,正当“不细说”语焉不详时,河北某企业熬制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的事件一经披露,引起轩然大波。

      试想,当我们患病吃药的时候,首先会洗干净手,将治病胶囊倒在手上吞服。我们极为讲究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却不曾怀疑入口胶囊的卫生。此刻,笔者想起“是药三分毒”的中医理论,中药所说的“毒”是药物天然属性,古人用药顺从天然趋利避害。而毒胶囊却阐释了新理念—— 制造“毒”。

      然而,破坏消费者对胶囊药物信任的9 家企业仍没有道歉!或许它们觉得事件的发展会是这样,舆论指责生产者和监管者,有关部门严厉查处责任人,息事宁人后按行业规则接着走。一场场的“运动式”治理轨迹,轰轰烈烈而来悄无声息远去。在惯性思维驱使下,“久经考验”的企业见怪不怪,因为法不责众,中枪的不会是自己。

      这次事件会走向“运动式”归途,最终息事宁人吗?我们发现,生产明胶的是正规企业,生产胶囊的也是正规企业(新昌是有名的胶囊之乡,年产量占全国药用胶囊1/3),而上榜的 13 种药品也全是正规医药公司生产的。到底是“正规”挣脱监管系统,还是监管系统本就形同虚设,或者干脆是市场真空?

      和以往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不同,“毒胶囊”事件发生,所幸不是拿遭受摧残受害者敲开的,但这并不能让人安心。与手握公权力犯罪造成危害比普通人更明显类似,“治病救人”的医药行业造假比普通食品安全更让人无法容忍。因此,我们不需要就事论事处理相关责任人,而应该正视行业问题并推动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河源市民对胶囊安全性产生担心,有市民弃胶囊改买片剂,还有药店主动自查,都体现当下对安全高度敏感。所幸目前我市尚未发现涉事“毒胶囊”,槎城市民可以放心服用胶囊了。笔者相信,监管部门和市民都将行动起来,主动发现及时汇报,阻截毒胶囊流入。如果每个地方都这样做,毒胶囊终将无市场藏身。

      其实,从全国范围来看,胶囊只是医药生产行业极不起眼的一环,但促成事故的绝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正因为医药关乎全民健康,监管部门更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来,寄希望于全社会,尤其是第三方的介入。否则,一旦消费者用 “脚”投票,这个行业将面临真正的生存困境。

      (周秦)






上一篇:防国有土地被占用 万绿大道新塘村段违章建筑被拆除
下一篇:河源成各银行眼中“香饽饽”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