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养水鱼获成功每天限量销售立志“先富带后富”
养殖水鱼,杨秋生和40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在市区中心市场一水鱼档口,每天限量出售25 只水鱼。与商家多卖多赚不一样,这家档口的主人显然并不急着赚钱。这到底唱的什么生意经?其实,藏在背后的,是一个普通农民带领村民养水鱼致富的故事。
打工仔返乡养水鱼受挫
从返乡的“打工仔”变身“老板”,从几亩地到近百亩的养殖规模,并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农民杨秋生用十几年时间来实现这一转变。
今年47 岁的杨秋生是紫金柏埔良洞村村民,20 岁时,他跻身 “打工族”。他告诉记者,以前大家生活很苦,自己一直想为村里做点事,但1993 年在深圳打工,才发现没有文化,赚的工钱都养不活自己。这时,杨秋生的叔叔叫他回老家,并接触到水鱼养殖。而这一转变,也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养殖水鱼是技术活,稍有不慎将造成损失。刚开始,杨秋生利用打工省下的小积蓄白手起家,没想损失惨重,第一次试着养了500 只水鱼,最后只剩300 只。原来,赚钱心切的杨秋生希望水鱼快点长,就不断往水池投饲料,加上没有定期更换池水,水质变坏造成水鱼大量死亡。
有了这次教训,杨秋生决定潜心养殖水鱼。“按照水鱼的生长规律,只有三年以上的鱼才好吃。”但是,一只水鱼养三年,很少有人愿意接受长时间的纯养殖投入。正因为按照水鱼生长规律,让老杨的水鱼市场广阔,从而需要采取“限购”措施。
生活好起来大家一块养
记者见到杨秋生,他正检查池塘的供水情况。现在的杨秋生,已是坐拥上百万财产的“农民”。他反复说:“我就是个农民,只懂养水鱼,也只喜欢养水鱼。如果不能养水鱼,给再多钱我也高兴不起来。”其实,老杨平时的话并不多,但只要说到水鱼便兴奋不已。
1996 年,杨秋生养的水鱼开始送往市场,由于水鱼质量好,很快受到市场欢迎,他自己也成为了十里八乡的名人。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老杨积累了丰富的水鱼养殖经验。此刻,他迫不及待想把技术免费传授给村民,并热心指导村里人养殖。他告诉记者,在养殖技术推广之初,许多乡亲都抱怀疑态度。老杨耐心做乡亲思想工作,最终说服村民赵娜加入。30 岁的赵娜从1999 年起就在外打工,因为文化相对较低,辗转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工资始终1000 多块钱每月。赵娜说: “自己当时还是月光族,买房买车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我回乡决定跟着老杨学习养水鱼后,做了几年就买了车。”
现在,良洞有40 多户村民跟着老杨养水鱼,年产量10 万斤,市场空间广阔,而养殖农民年收入多则十几万,最少也有1 万多元。记者看到,村民并没有因为养水鱼而耽误农活,水田插满秧苗,不少村民还在打理菜地。“一户参与,慢慢就带动扩大了,现在我自己养殖30 多亩,加上他们的有近百亩。”老杨表示,为打消农户的顾虑,他提供水鱼仔给农户饲养,养大再帮他们销售。接下来,老杨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致富。
本报记者周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