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感叹河源是广东少有的人间绿地 献发展金点子
在农夫山泉生产车间,院士们向厂方提出指导性建议。
每到一处,院士们都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核心提示:
昨日,到我市休养考察的在粤工作院士,参加了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座谈会。市委书记何忠友就如何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对面请教了院士们,院士“智囊团”结合4 天来在我市下基层、入园区、进企业的亲身体验,根据各自专业领域,围绕工业园区发展、江东新区发展、稀土产业、水资源开发、旅游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纷纷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开方,提出了串串“金点子”。有不少院士在考察期间也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助力我市实现跨越发展。
工业发展: 继续走好绿富共赢发展道路
“河源是广东少有的人间绿地。” 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表示,河源生态环境优美,来河源参观考察是一种美的享受,他希望河源接下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议河源继续在引进无污染的高新技术、高产值、高效益企业方面大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重复珠三角城市“发展-污染-治理”这条道路。“因地制宜地引进适合河源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得河源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厚积薄发,并兼顾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平衡。”
已经83 岁的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自己已经是第三次来河源了,感觉河源这几年的变化很大,而在参观了我市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园区工业的发展后,让他禁不住发出感叹:“原来,环境跟发展是可以一起抓的。”他希望河源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能一如既往地抓好环境保护。同时,他建议河源要更加注重发展加工绿色产品。
江东新区 : 规划要以生态低碳产业优先
作为城市规划专家,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高级规划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戴逢说,现在全国的部分城市新区建设都在积极打造生态城市,河源的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有目共睹的,建议建设新区时要以20 年发展远景为预期,发挥好生态环境优势。在定位上,要发展低碳产业、生态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在发展思路上,要按照功能组团分区建设,从小到大,每个组团有机发展。同时,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要同步发展,注重整体规划,特别是做好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河源不仅空气好、生态好,城市规划同样很好。”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黄伟表示,为了保护好这片生态,河源做出了很大的奉献,很多发展受限制非常多。目前,河源正致力于江东新区建设,他建议,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从河源的实际出发,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水源地,要立足生态优势,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低碳城市、生态园林城市。
稀土产业 : 延长产业链做深加工主产地
“河源要立足资源优势,在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做好文章,力争成为稀土深加工主产地。”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颂豪认为,稀土运用非常广泛,特别在光电材料方面有非常好的前景。他希望河源能与广州的一些高校合作,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提炼纯度做成材料,提升产品价值。
作为著名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苏锵说,河源的稀土资源才是真正的宝贝,它是属于全世界非常稀缺的中、重稀土资源,稀土里所含的镥和镱元素分别广泛用于医疗、激光等高科技领域。据苏锵透露,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我国江西以及广东才有含这两种元素的稀土资源。但许多人由于对稀土认识和了解不够,将混合原材料贩卖至国外,国外进行提取和研究做成产品再高价卖回至我国,长期以往下去就会严重制约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影响。他希望,河源能够深刻认识和了解稀土,深度挖掘稀土的作用,将这种稀缺的稀土资源高效地运用到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医疗产业,为河源乃至全国医疗事业作贡献。
此外,就我市稀土产业园的发展,苏锵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他说,河源办的稀土产业园一定要有特色,要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产业园,以免造成产能过剩;其次,今后稀土产业园招商的产业要跟河源现有的一些产业尽可能配套,如与太阳能产业相结合,把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好。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是地质学家、地质矿物学家。长期从事地质矿物研究的他认为,河源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资源和金属矿十分丰富,他希望河源要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真正开发利用好这些矿产资源。他表示,他本人将会联合有关部门进行深入地、有针对性地研究后,提出相关开发方案供省里参考,并供河源市就矿产资源做深一步开发进行参考。
水资源开发: 产品要更多地考虑功能性
“水资源开发的产品应主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作为病理生理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说,从河源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上来看,工业化的比例较小,必须要加快工业发展。他认为,目前河源的水资源开发初露雏形。在日后的发展中,他希望我市利用水资源所开发的产品要提高质量,增加更多的品种,无论是饮料类产品还是食品类产品,主要的“卖点”还在于产品的功能性,在生产销售时能突出产品的作用。如,红茶饮品对心血管好,绿茶饮品具有防癌功效等。同时,还要考虑口感,要使产品吃起来更符合大众口味。
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说,河源目前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并且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环境、资源、区位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基础好、发展思路也很清晰。就如何利用、开发好水资源,刘焕彬呼吁院士们一起努力,向省委、省政府要一些更优惠的政策,比如支付水资源使用费,支持河源发展。“河源人民有义务保护水环境,但也应该享受这个资源。”他这一建议也得到了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的认可,表示愿意一起为支持河源的发展呼吁、宣传。刘焕彬还认为,河源的水工业可以大发展,要想办法把水资源盘活。
旅游业 : 文化旅游发展需注重信息化
在考察中,院士们参观了龙川佗城、苏家围等文化景点,领略了客家风情。对于如何提升河源的文化旅游档次及附加值,院士们均有不同的看法。广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说,在其他文化旅游景点,你一按按钮,录音就会自动播放该景点的介绍词,而在河源的景点,却都是靠人员来讲解。他认为,如果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将文化内容做成音像、录音、短片等,既可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节省人力,还可以通过出售文化产品获取利润。
周克崧在景区看了《苏小妹招亲》这一节目后认为,河源可借鉴杭州西湖所做的《印象西湖》节目,制作一台充满客家元素的节目在景区上映,这样或许会吸引更多档次高的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此外,在恐龙文化宣传上,他建议河源可以瞄准科普教育方向发展,通过制作声像节目,让游客前来接受科普教育。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原院长、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耿安松也就我市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耿安松说,他自己曾经因肿瘤做过手术,深深体会到好的生态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因此,他建议河源可以充分利用好优美的生态环境,在为肿瘤患者提供康复服务方面多做文章,“如果患者康复得好,自然就会宣传河源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此外,就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耿安松建议河源要进一步充实“客家古邑”的内容,并且科学安排旅游线路,“线路时间不用太长,精练有特色就好。”
本报记者 谢素德 刘曦/文 谢素婵/图
上一篇:惠州对接我市三县 开展地税帮扶工作
下一篇:我市将开展整治 “小金库”行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