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市区水源工程破土动工或后年建成解决供水紧张局面

    拥有蓄水量约139 亿立方米、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的万绿湖。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河源市水产业园初步选址示意图。

【阅读提示】

     11 月28 日,位于源城区桂山路口旁的市区水源工程项目举行动工仪式,现场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彩旗飘扬,也没有摆设鲜花和铺设红地毯……然而,这里人声鼎沸,掌声不绝于耳。

     当天,市领导何忠友、彭建文、龚佐林、黄建中、黄少良、章权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项目动工。市长彭建文在致辞中表示,市区水源工程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要确保能如期建成,早日供水,早日造福市民。

     作为2013 年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市区水源工程建成后,不但能够彻底解决市区供水紧张的局面,满足市区中长期供水需求,还能够为我市实现城市“扩容提质”提供用水保障,更能够充分发挥河源水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市水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水文章”。

     最快可望2015年建成

     市区水源工程作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2010 年,被市委、市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后,其进展情况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市民对于该工程“开花结果”的意愿更是愈加强烈。对此,我市从2011 年到今年连续三年将市区水源工程建设作为政府 “十件实事”之一,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市区水源工程如广大市民所愿,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预计最快可在 2015年6月竣工。

     市区水源工程是以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为主的城区供水工程,输水规模为64 万m3/d,年取水规模为2.21 亿m3。该工程供水区域范围主要是城市规划区内重点发展区域东埔区、老城区、江东新区、白田区、高新区、源城工业园和埔前镇,以及临江工业园、古竹镇和东源部分城区。到2020 年,覆盖供水人口达104万。

     该工程总投资约3 亿元,其取水口位于新丰江水库大坝上游右岸 1400 米处的岸边,通过隧洞引水及专用管道,把原水输送到河源市区的自来水厂。取水隧洞长1832 米,洞径3 米。隧洞出口为桂山公路路边,管道介入主干管,沿桂山公路路边布置,再由南北两支管分别将原水输至南水厂和北水厂。

     解决市区供水紧张局面

     河源,顾名思义为水的发源之地。这里不仅拥有蓄水量约139 亿立方米、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的万绿湖,还拥有辖区内长约254 公里、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的东江干流段。可见,优质的水资源,是历来河源人民引以为豪的宝贝。然而,就在这一两年来,市区供水紧张状况却愈发凸显,且成了不少市民为之诟病的话题。

     事实上,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规模由过去的20 多平方公里扩至250 平方公里,市区的用水量也持续保持高幅增长态势,市区供水已面临严重不足。当前,市区有市水业集团和勤诚达水务公司两大水企,两大水企供水设计能力为 19.8 万m3/d。其中,市水业集团主要承担新市区至市区白岭头、高塘、越王大道等地的供水任务,供水量仅8 万m3/d,用水人口达23 万;市勤诚达水务公司主要承担老城区、高新区、埔前、临江等地的供水任务,供水量仅8万m3/d,用水人口达20万。

     更令人不得不为之感到担忧的是,今年仅新市区高峰期最大需水量就已突破11 万m3/d。另据市城管部门资料显示,明后两年,预测市区最大供水量将达23 万m3/d,这显然与两大水企供水量19.8 万m3/d 的数字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两大水企业这一供水量,还尚未除去管网损耗及水厂自用水。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一令广大市民诟病的现状很快就将成为历史。

     在本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推动下,市区水源工程而今终于得以破土动工,且预计最快能在 2015 年建成。届时,随着与该工程配套建设的南水厂与北水厂的完工,广大市民可不必再为用水问题感到担忧,甚至是不满。

     “根据对市区的需水量预测,到 2020 年,整个市区的总用水量将达到 48 万m3/d。但得益于市区水源工程 64 万m3/d 的输水规模,到时可有效满足市民的用水需求。”市水资源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工程动工后,市区南北两个新水厂也将同步建设。其中,南水厂设计规模为40 万m3/d,南支管供水流量为5.0m3/s;北水厂设计规模为24 万m3/d,北支管供水流量为 3.0m3/s。

     一直致力推动市区水源工程建设的彭建文,在当天的动工仪式上表示,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市区供水质量,彻底解决市区供水紧张的局面,还可满足我市中长期发展供水需求。

     夯实城市“扩容提质”基础

     11 月25 日,从省政府召开的第 15 次常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会议审议决定通过《河源江东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下称《发展总规》)。这意味着,河源江东新区正式获得“出生证”,更是意味着我市实施跨江战略、推动城市“扩容提质”迈出实质性步伐,取得重大突破。

     “建设江东新区,首先是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好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城市给水是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不可或缺。”江东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市区水源工程的动工建设意义重大,不但为江东新区的起步建设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新区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论断,有着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论证作为支撑。根据《发展总规》,预计到2020 年,江东新区人口总量可达到约18 万,届时,整个河源中心城区总需水量将大幅度提高。彼时,市区水源工程发挥出来的作用不可估量。这正如彭建文在致辞时所说, 市区水源工程建成后,可为我市实施“跨江战略”,建设江东新区, 实现城市“ 扩容提质”提供用水保障。

     市住建局编研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市区水源工程是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市民供水提供进一步的保障,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对河源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能起到夯实基础的重要作用。

     促进“水文章”做大做强

     作为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发展区,河源要发展,首先要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特别是怎样将万绿湖这湖净水变成 “流体黄金”,实现“绿富”双赢。

     这一发展思路,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的肯定。今年初,胡春华视察河源时提出,河源在坚持环保底线的前提下,不要被指定谋划的主导产业所束缚,产业发展的路子应该更宽一些。要用好万绿湖水,做大水产业、做活“水文章”。

     水产业园,无疑是开启发展与保护难题、做活“水文章”的“钥匙”。而要使水产业园变成这一把“钥匙”,最重要的还在于“唯有活水源头来”。无疑,市区水源工程的建设,除了解决市区供水紧张局面的迫切需求外,更是对我市建设水产业园,做活“水文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彭建文曾在多次专题调研中强调,建设市区水源工程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河源打造水产业园、做大做强水经济的前提。

     事实上,万绿湖优质的水资源蕴藏着巨大商机,我市也正利用建设市区水源工程的契机,瞄准食品饮料、优质饮用水、医药用水等,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致力将水产业打造成未来的支柱产业。在彭建文看来,市区水源工程就是市委、市政府推动河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水产业园、直饮水项目的基础性工程。

     事实证明,这一基础性工程所起到的作用不仅颇具关键性,而且已经初步产生了酵母效应。据市有关部门透露,市水产业园预计今年有超50 亿元的项目投资,其中包括农夫山泉增资扩产项目、华润集团雪花啤酒和医药项目、香港清酷凉茶项目等。

     特别令人期待的是,当市区水源工程建成后,其高达64 万m3/d 的设计供水规模,在满足市区中长期用水需求之外,从万绿湖引出的清澈湖水将成为我市引进更多知名水企业,延长水产业链的法宝。根据水产业园 “2016 年产值将达到100 亿元,2020 年超500 亿元”的规划,我们可以预见到这一美好的愿景。

     本报记者 吴志坚 见习记者 谢素婵 通讯员 余毓燊



相关热词搜索:水源工程 动工


上一篇:订50 份《河源晚报》 赠送各福彩投注站
下一篇:抢抓机遇谋发展 我市招商热情高涨项目建设势头喜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