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权威专家解读《决定》精神为河源振兴发展开“良方”
河源,将迎着初升的太阳全面崛起。本报记者 谭兴孚 摄
阅读提示:
按照省委省政府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要求,河源到2016 年GDP 和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 年翻一番,到2020 年人均GDP 和城乡居民收入要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伴随着艰巨目标任务的同时,《决定》中有诸多利好政策对河源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同在。河源要振兴发展,如何实现目标,打造经济的升级版?前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学习《决定》培训班,邀请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决定》起草组成员李鲁云,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杨细平,省住建厅总规划师李永洁,为我市党员干部解读《决定》的主要精神和有关政策。培训结束后,李鲁云等专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我市贯彻落实主要精神、吃透相关政策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以“三大抓手”为突破口 努力实现经济振兴赶超目标
省委、省政府提出,河源要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人均GDP 要达到或超过全国人均水平。这意味着,河源在今后的5 年多时间里,人均 GDP要保持15.7%以上的增长率。
在当前宏观环境趋紧、企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实现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任务十分艰巨。
这正如李鲁云所说:“河源作为全省经济的后发地区,实现经济振兴赶超的目标任务,不是跳起来就能够得着,跳起来还要再跳才可能够得着。”
随着《决定》的出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 三个抓手”为我市振兴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对此,李鲁云认为,河源要把“三大抓手”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以形成带动全市振兴发展的增长极。
目前,交通落后仍是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 2012 年,全省高速公路密度为3.09 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我市仅为1.47 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倒数第二。“路通财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杨细平指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做深做细高速公路的规划;其次是要多管齐下,破解资金筹措等难题。此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产业聚集度。
他指出,省里正在开展国省道的规划调整,提出利用3 至5 年的时间,建成覆盖全省的快速交通体系,突破交通设施的瓶颈制约。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才能顺利搭乘国家、省交通建设的“列车”。未来几年,河源几条高速上马,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资金缺口。但根据《决定》精神,市级资金确实有困难的,工程过半的时候,省里出面解决50%。目前,省财政厅正在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土地或者国企收益作为抵押,或者发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解决一部分。
此外,针对河源没有高铁的现状,杨细平表示,省交通运输厅已专门拜访相关部委,并与江西省进行了对接,全力推进赣深高铁项目,解决河源没有高铁的困境。
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方面,李鲁云指出,目前,全省36 个园区都是承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高耗能的产业。要实现园区振兴发展,产业转移园这一单一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要求不仅要承接珠三角的转移项目,更要扩大到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和当地的资源型项目。未来,河源在发展产业园区时,除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之外,更要预留足够的土地空间和利用特色资源,用作产业链招商的资本,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个与珠三角的利益分享机制,深入研究对于从珠三角引进的大项目,怎么样才能让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障。
建成区面积仅占全市的2.3%,人口数量仅占全市的15.8%……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差、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显然,“小马拉大车”成为制约我市加快发展的重大障碍。李鲁云对此建议,河源要做强做大中心城区,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关键是要抓住建设新区的机遇,利用好《决定》中对粤东西北地级市建设新区的财税、土地等方面政策。她特别指出,新区建设不能走老城的旧路,一定要建设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综合体。同时,中心城区要与产业园区形成互动,通过园区集聚产业,用产业集聚人口,继而反哺城市。
扬长避短 在绿色崛起中创新路
《决定》提出,粤北地区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型新经济区,其中河源要建成全国低碳示范城市、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从省委、省政府对河源城市发展的定位而言,人们并不难从中“嗅”出“绿色发展”的味道。事实上,这从李鲁云阐述的“河源要扬长避短,在绿色崛起中创新路”观点中,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
李鲁云回忆,起初起草《决定》的时候,省里就已经考虑到包括河源在内的山区市,为保护生态环境牺牲了很多发展机遇。因此,为促进作为生态功能区的山区市发展,《决定》中特意增加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安排54 亿元推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和环保产业。
那么,河源该如何做好生态经济这篇文章? 李鲁云建议,在水资源方面,河源可以依托水产业园的平台,大力发展水资源产业链。河源的水资源尤为丰富,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加强校地合作与研究,开发出碱性水、婴儿用水、医疗用水、饮料等各种衍生产品。但在发展水资源产业链时,需要注意留意国际上关于水产品的一些最新标准的信息,切勿引进一些落后、被限制甚至是即将淘汰的项目。
同时,李鲁云认为,河源还可以做好森林碳汇、高端服务业两方面的文章。她说,省里将在2014 至2017 年投入19 亿元推动新一轮10年绿化大行动,而河源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可以利用这个机遇做好森林碳汇工程,大力发展森林碳汇产业链,在未来实现碳汇交易。此外,可以以巴登城项目作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切入点,高起点建设好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把河源打造成一个旅游目的地。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积极探索资金筹措机制
这是一组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数字:河源如果 2020 年GDP 要实现2401 亿元,按照有关测算,到 2020 年预测“一区六园”新增用地面积为24 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县区至少确保有3 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和1 平方公里以上的配套用地和商业用地,每个县(区)3 年内需筹集资金约12 亿元,才能解决园区接纳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作为后发地区的河源,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均普遍存在,且单靠省、市力量也不能全部解决。那么,根本的出路在哪?
“要积极探索资金筹措的机制,以有效解决资金瓶颈的约束。”李鲁云就后发地区普遍关心的资金问题开“良方”。她提出,一方面,河源要创新财政的投入方式,以股权基金的方式持股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更积极地探索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相配合的投入方式,以撬动更多的民间和信贷资金投入。此外,在产业园区建设上,政府还可以与企业实行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
【问与答】
记者:《决定》中“三大抓手”之一的园区扩能增效,对河源“一区六园”,特别是“六园”,将有什么机遇?如何在扩能增效中实现突破?
李鲁云:对于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决定》对绩效好、引进优质项目多的将给予奖励,并且在用地指标方面给予倾斜。
对于产业园区如何在扩能增效实现突破的问题,我认为要分两种情况分析:一是园区靠近城区的;二是园区远离城区的。
第一类:靠近城区的园区。如果这些园区的规划面积够大的话,要预留一些土地空间,通过产业链招商和特色资源招商的方法,去引进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从而提升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目前,河源各县(区)的城镇化率仍比较低,因此更要依托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以实现产城融合。此外,园区建设一定要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在简政放权、企业办事等方面要有新的举措,因为一个外商能不能落户,一方面是看各种优惠政策,但更关键的是当地的政务环境是否优良。
第二类:远离城区的园区。如果既不是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且又远离城区、镇区的话,未来可能要进行调整;如果周边有镇村,那么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这些镇村的基础设施做好,推动园区内的工人及镇村的居民,实现就地城镇化,慢慢地形成产城互动的格局。
记者:在珠三角地区,许多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对此,河源将有哪些机遇?该如何抢抓这个机遇?
李鲁云:任何一个产业体系,都是有低中高层次的,是一个垂直分工体系。珠三角发展到今天,要转型升级,它必须向高端产业发展,中低端产业则要有人接牌。作为河源,一定要继续保护好绿水青山,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这样才有机会去承接一些中端以上的项目。特别是一些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河源完全可以跳出地域的限制,凭借稀土、优质水等资源优势,与发达城市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争夺机遇。
本报记者 吴志坚
上一篇:贵州茅台王立夫酒与河源“喜结良缘”
下一篇:朋友,你产生的垃圾 需要7个环节来处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