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需要引导
感恩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受助者对施助者的感恩等等。对于那些不知感恩的人,我们都会义愤填膺地称呼其为“白眼狼”,并加以谴责。日前,成都商报的一篇题为《一场资助背后的冷暖人心》的稿子,讲述了资助者跟受助者之间一个关于“感恩” 的故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今天,我们不妨来说说感恩。
一
《一场资助背后的冷暖人心》讲述了三轮车师傅老冯资助14 岁女孩玲玲(化名)的故事,坚持4 年的资助后,老冯与孩子首次见面,却因孩子表现出的“冷漠”,有些寒心随后停止了资助。“被资助的娃娃很冷漠,自己好心难道做错了?”“只要娃娃给我打一个电话,哪怕喊我一声冯师傅,我都愿意继续资助。”这是这位资助者老冯的心声。
后来,成都商报记者通过对玲玲本人的采访和实地走访,了解到孩子并非冷漠,而是因强烈的自尊和自卑纠结在一起,导致她无法以放松的姿态面对老冯这个资助者。“在我心中,冯保保就是好人。自己并不是一个不懂感激的人。但是如果我能选择,我也希望自己是能够照顾别人的人,而不是受资助的对象。”受助者玲玲如是说道。
这则新闻引起上万网友的激烈讨论,有的网友认为,女孩年纪小,因身世和性格原因不懂表达,不应苛责;但也有人认为老冯资助女孩值得表扬,女孩“冷漠”的表现确有不妥。各有各的说法,那究竟是女孩这位受助者真的不懂表达感恩,还是根本不会感恩呢?
二
我在这几年间曾接触过一些类似的事情,这个问题也常在我的心头萦绕。有次,一个朋友向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倒带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
有一位家住乡镇的学生家境贫寒,无力支付上大学的费用,后经我的朋友牵线搭桥,得到市区某位好心人的资助。快开学了,学生来到市区,朋友通过引导,建议学生向资助者道谢。后面,学生就与这位资助者联系,并当面致谢。在求学期间,学生也经常通过短信、电话向这位资助者讲讲自己在学校的情况。每年回家经过市区时,学生都会去资助者家里拜访,并主动给这位资助者的孩子当家教。谈到这,朋友说,常常听到人说受助者不感恩资助者,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没有感恩的心,很大程度上跟社会经验不足有关,通过引导教育,他们一样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与此相同,网上也有人指出,很多受捐者都会有社交恐惧,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有自卑心理,但骨子里往往深嵌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尤其是面对捐赠者时候特别强烈。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的时候,会选择逃避心态,即不理会,故作“冷漠”处理。
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感恩的道理我们从小听到大,但有些人在真正需要运用到实际时,却发现自己开不了口,只能留给资助者一个“冷漠”的印象。
这两年来,本报都在高考期间开展爱心送考活动,在爱心送考活动中,一些学生到达目的地后,车门一关便默默离去,对司机没有任何言语上的谢意,好像享受免费接送是理所当然的。怪学生不感恩吗?其实,倒不如怪没有教育好、引导好。设想,假如老师、家长在提醒考生们别忘了携带准考证的时候,捎带一句:“别忘了向载你的爱心司机道谢。”我想,考生们也不至于忘记了向爱心司机道谢,致以自己的感恩之意。
其实,换个方面,据记者两年来所接触到的爱心人士,他们都是真心真意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他们都表示“不求回报”。但不想得到回报并不等于不想知道受助对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不等于不要求回报社会。所以,学校、社会等应加大对受助者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树立感恩、回报社会之心,教会学生将感激之情表达出来,毕竟受人帮助说声谢谢总是应该的。
西西
上一篇:增强辨识力让真相走在谣言前
下一篇:主动作为融入深莞惠经济圈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