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 换“脸”更要换“心”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小区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最民生、最朴实的形象。于我市来说,老旧小区改造,是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创文以来,我市不少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多种民生“痛点”一扫而光,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实惠。就拿去年来说,曾经“老年病”缠身的银行宿舍小区、“脏乱差”的电力小区、“老旧残”的校前街等老旧小区改造后让居民幸福感爆棚。(详见本报2019年10月28日相关报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如今我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正在加速,今年市区将改造13个老旧小区。根据广东最新修订的2019版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技术导则,老旧小区改造内容细化为“一出”(水、电、气量表出户)、“三进”(光纤、公共服务、物业服务进小区)、“六整治”(整治道路、雨污分流、环卫设施、安防消防等),并鼓励开展建筑节能、“适老化”改造,引导加装电梯、安装充电桩、智能信包(快件)箱等服务设施。改造后,实现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满足医疗、养老、幼托、创业、购物、休闲等诸多方面需求。
笔者以为,老旧小区改造关键是务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让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更新社区服务理念的重要切入口,把老旧小区改造打造成给百姓造福的民生实事、推动城市建设的改革实事。我市多年实践证明,老旧小区改造并非易事,面上是基础建设项目,实质也是社会治理工程,需要在尊重群众意愿、倾听不同声音基础上,精准施策推动,满足群众需求,要倡导政府主导、居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让居民真正发挥出全过程参与、主导改造的作用,落实长效管理,做到“改造一个、管好一个”,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共治。
让生活更美好,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全力打造人民幸福心城,建设宜居河源,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套用一句时下流行语寄语老旧小区改造,没有旁观者,人人皆是改造者,换“脸”更要换“心”,如此,河源生活必将更加宜居,更加诗意!
张涛
上一篇:共享头盔,戴出安全与文明
下一篇:警察也有“节”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