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莫让古村变伤痕

已故作家王小波在《北京风情》一文中曾说道:“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它的建筑。……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不仅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建筑遭到人为的破坏,甚至是损毁,一时间“古建筑保护”的话题又再次被炒热。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古建筑保护的话题。

谈及古建筑的保护,笔者不得不说起一个人和一个故事,那就是林徽因和她的“假古董”箴言。

城墙和牌楼,沉淀着一个城市最古老的记忆文化。在北京这个古都,旧城墙与牌楼更是其文化底蕴的象征。在解放初期,北京的城墙、牌楼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一直没有经过彻底检修,坍塌、内裂的地方逐渐增多,显得残破颓败。在当时的人眼中,这些象征破败的城墙和牌楼与现代化的工厂、楼房和烟囱格格不入,十分碍眼。很快,20 世纪50 年代,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这一举措,让把古建筑视若珍宝的林徽因夫妇痛惜不已。为保护北京古城墙、牌楼,他们四处奔走,想要保留下这片历史遗迹。甚至在一次晚宴上,林徽因与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的吴晗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并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当时,大家都没有在意她的话。

然而,历史车轮发展却如此的微妙。在林徽因去世约半个世纪后,北京城就开始复建中轴线上的永定门,以恢复古都风貌,据称每年投资1.2 亿元。但就像林徽因所说的是“假古董”,让人总觉得别扭,认为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感染力。

林徽因夫妇提倡保护古建筑支局,体现了富有远见的文化保护主义思想,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思。保护古建筑,其实就是在保护一座城市的文明史和发展史,就是在保护我们后代子孙探知过去的权利。

作为客家古邑,河源历史悠久,有着为数众多的历史遗存,蕴藏着城市发展的记忆。根据出版的《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记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中,我市共录入古建筑1823 处,主要有古祠堂、古民居、古村落以及名人故居、府第、古寺、古庙、古庵、古塔、古桥,还有古城池、古圩镇、摩崖石刻等。其中,古村落共有900 多处。这些文化遗存,是客家人共同的财富,也是我市“客家古邑”的文化底蕴之所在。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修缮工作,大力推进客家古邑文化建设,对全市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地保护。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许多居住在古建筑中的居民,在使用过程中为适合生产生活,随意改动和破坏古建筑;也有些古建筑因人口外迁和外出等原因处于空置状态,往往任其颓败而不进行修理,叫人看后为之痛惜。

这些年来,在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中,我市也涌现出了一批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较好范例,同时在古建筑修缮中也强调了“修旧如旧”,力求保存其原始的风貌。然而,无论是“修旧如旧”还是“适度开发”,古建筑的修缮永远只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还是人的保护意识。试想,当人的保护意识不存在,那古建筑只能是自生自灭,加速衰败,直至毁灭。若干年后回首时,作为从古建筑、古民居里走出来的你,也许就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自己曾居住过的老房子、古建筑,古建筑则成为了你内心永远的一道伤痕。

古建筑承载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只有人人都意识到古遗存对我们的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掀起一股自觉保护的热潮,才能让我们的古建筑焕发新生。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已经老去,颤颤悠悠地拄着拐杖,扶着老伴,领着孙子,一起坐在古建筑里,回忆着过去的生活,向子孙讲述当年我们的故事,让他们也有幸一窥这古建筑里蕴含的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城市记忆。然后,听到孙子们说一句:“太好了,我也能看到这个建筑。”

西 西






上一篇:做好融资文章破解项目资金瓶颈
下一篇:莫让调查数据“束之高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