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开展家训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市民饶有兴致地阅读《客家古邑家训》书籍。陈仕平 摄
本报讯(记者 刘曦)我市将把家训文化融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文艺创作展演、党风廉政教育、文明创建活动中,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平。4 月25 日,“弘扬家训文化·提升城市文明”座谈会召开,就家训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作讨论与部署。
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表示,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传诵广泛、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特点,培养了一代代人,培育了客家精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训,积淀了中华文化道德之精髓,凝聚了客家人文精神之灵魂,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此次开展“弘扬家训文化·提升城市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是我市“创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有利于社会治理,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有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吴善平强调,在宣传弘扬家训文化时,要充分把握“五个融入”:要融入青少年教育,把家训书籍作为我市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乡土教材,引导学生传承家训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要融入家庭美德教育,让家训文化进家庭,开展家庭美德教育;要融入文艺创作展演,采用吟诵、舞蹈、竹板歌、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编演文艺节目;融入党风廉政教育,宣扬廉政文化,进党员、机关、基层道德讲堂;融入文明创建活动,将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与家训文化相结合,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在宣传教育活动中,我市将通过编印发送《客家古邑家训》等宣传书籍、在市各新闻媒体、手机、网络、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开展系列宣传、编演文艺节目、举办家训文化研讨会、创作赠送书法作品、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让家训进社区、机关、学校、农村、道德讲堂、家庭和祠堂,提高广大市民的道德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座谈会上,市、县宣传系统有关负责人,以及《客家古邑家训》有关编撰人员,对如何弘扬家训文化作了发言,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新闻1+1
《客家古邑家训》日前发行
本报讯(记者 刘曦)“忠君国,敬祖宗,孝双亲,和兄弟,睦友邻,务正业……”日前,经过一年多的策划、收集、整理,收录入全市101 个姓氏家训的《客家古邑家训》(普及版)已印刷发行,第一次印刷 32000 册,首批书籍已发放至部分学校和机关单位。
“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作为一种家教读本,家训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向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传承着丰富厚重的家训文化。据资料显示,河源350 多万人口中分布着840个姓氏,前十位姓氏分别是黄、陈、刘、张、叶、李、曾、钟、谢、吴。综观这些族姓的家训,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聚着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结晶,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人生方向。教育之施,首重童蒙。“童蒙养正,圣功也。”渐渐地,这些家训以成文的名言、名篇和不成文的口头谚语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之中,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先辈们以自己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榜样,陶冶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情操、理想襟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连平司前村视察调研时,对当地把家训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所凸显的作用和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在《客家古邑家训》一书中可以看到,客家家训文化内容丰富,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族亲、孝敬父母、祭祀祖宗、婚姻家庭、修身齐家等,凝聚着勤劳俭朴、崇德尚善、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人文精神,与当今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极富教育性。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