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开启
本报启动创刊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本报讯(记者 吴志坚 郑婷影)弹指一挥间,本报将迎来20周岁生日。20 年时间,我们与你心手相牵,风雨同行。为感谢你多年如一日的关怀与信任,即日起,本报将启动创刊20 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其中,“晚报情缘20 年”征文活动,将从今日起,“晒”出读者、作者、相关人士与晚报、与晚报记者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详见A5版)。
本报创刊20 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包括“高考爱心直通车”、“寻找 ‘有缘人’”、“‘我与晚报情深’征文”、“晚报传真情”、“免费体质检测”等。其中,“高考爱心直通车” 活动已于5 月初启动,目前已招募出租车、私家车近400 辆,将在6 月 7 日至8 日为广大高考生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寻找‘有缘人’”,即寻找20 个1995 年“1·5”出生、与晚报同龄的读者共庆,将赠报一年; “‘我与晚报情深’征文”活动,将诚邀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本报发展、见证本报成长的读者,把对晚报一路来的情感历程记录成稿,投至本报,本报将择优刊登;“晚报传真情”,即向广大读者征集“真情告白”。有意参与的读者可写下300 字以内的感人告白,告白对象不限,可以是孩子对父母讲述感恩,可以是丈夫对妻子表达爱意,可以是河源人对城市变化感慨……只要写得足以打动其他读者,就可将参与者撰写的文字以及动人表情的照片一起刊发在报庆特刊上; “免费体质检测”活动,由本报联合市体育局举办,广大读者(市民)可致电本报提前预约,并于每周五到市体育馆进行免费体质检测。
创刊以来,《河源晚报》20 年与城市共同成长,谱写了载入史册的篇章。而在这历程中,河源锐意进取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屡创时代经济发展的奇迹。 20 年共成长,20 年同呼吸。本报还将特别推出“见证·成长——优质成长企业/品牌推介”大型活动,力求把那些为繁荣地区经济作出卓越贡献的优质成长企业推上星光大道,和他们共同见证,共享成长,共同创造河源地区经济发展新辉煌。
相关链接
20 年,我和你
本报编辑部
1995 年1 月5 日,《河源晚报》前身《东江晚报》呱呱坠地。从此,她成为了市民身边的一员,和大家一起栉风沐雨,携手同行。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岁月之河,很快将涨到 2015 年的刻度,《河源晚报》即将迎来她的20 周岁生日。
20 年,7000 多个日日夜夜,《河源晚报》与广大读者,与这座城市一起走过了一段如歌岁月。“根在这里,最懂河源。”20 年来,《河源晚报》一路风雨兼程,忠实记录着河源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既关注新闻热点焦点,为民生鼓与呼,又为普通人的精彩故事倾情笔端,在墨香染透的新闻纸里留下温情的烙印。传递这座城市温度的新闻泉水,在每一份《河源晚报》的血管里奔流。
20 年的岁月流转和空间交叠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多少难忘的瞬间,多少美好的回忆……所有这些,都化作了激励我们不竭前行的动力。感谢有您,20 年来,您与《河源晚报》相伴,有激情有感动,有思考有追求。因为有您的陪伴与支持,才让我们的新闻更出彩,我们的报道更鲜活。如今,《河源晚报》20 岁的生日近了,我们的老朋友、老读者,您可安好?
你们,有的自《河源晚报》创刊之日起,便与她风雨相伴、携手同行;有的与晚报有特殊的情缘,多年来一直记忆深刻;有的曾和我们的记者并肩作战,深入一线采访;也有的不断投稿,多年来与她一起成长……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您,和您围炉把盏,回首当年,共话将来。虽点点滴滴,却永驻心中。岁序常易,友情日深。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碰响盛满梦想的酒杯,在相互勉励与支持中继续前行!
“晚报见证林寨古村发展”
我与河源晚报的20年
陈仰天说,晚报见证了林寨古村的发展。
人生匆匆,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载就过去了。蓬勃发展中的河源晚报将步入弱冠之年,而我已年过花甲,与晚报结缘,算得上是“忘年之交”了,而我,也算得上晚报最老的 “通讯员”了。
“豆腐块”心里也满足
1995 年4 月14 日,《东江晚报》(《河源晚报》的前身,编者注)二版报道了我作为林寨先进个体户当选河源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的消息。当时我正在参加人代会,看到报道后,心情特别激动。就这样,我与创刊仅4 个多月的晚报结下了缘分,并且成为永远的读者。
晚报办得别具一格,内容既丰富又活泼。常在读报之余,我心有所动,时不时写一些家乡新貌新事向晚报投稿,如《林寨镇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四联中学植树造林》、《志愿者慰问军烈属》等。这虽然只是一些“豆腐块”,我心里仍感到莫大的满足。
骑摩托采访
当然,平时我还积极向晚报提供新闻线索,跟随晚报记者采访。这些年,我与张涛、黄瑾、张钢、谢雨望等晚报记者陆续合作发表了多篇文章,晚报记者扎实的工作作风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得2006 年一次,我跟张涛到林寨深山老林采访两个麻风病人。我们俩找了一辆摩托车,骑了十多公里山路,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了住在石江林场的两个麻风病人。当我们从山上下来时,天已经全黑了。感觉最 “爽”的一次,我们俩用两天时间,采访了近十条新闻素材,最后见报了6 篇重点稿件。这些新闻素材,是坐在办公室等不来的,全是我们一点点跑出来的。脚板底下出新闻,我深刻理解了这一点。
见证林寨古村
以后,我俩合作次数多了,足迹由彭寨到林寨、古寨、东水等,采访素材也由乡间新鲜事到旧文历史等,题材更广泛了。这最值得欣慰的莫过于晚报对我的家乡林寨古村的宣传推介。
古村每前进一步,《河源晚报》就跟进一步,晚报像机车一样,驱动着古村前进。我清楚地记得,随着《古井记事》、《林寨四角楼即将揭开神秘面纱》、《林寨街市》、《林寨武术兴衰》等十多篇文章见报后,“深藏闺中”的林寨古村渐为人所熟知,很多人开始关注起林寨古村。特别是古村景区开业后的相关报道,如《盛大庆典,古村汇聚天下客》、《古村喜迎开门红》、《林寨古村候选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更是助推了古村发展风生水起。
最近,省级媒体称“经过陈仰天与和平县政府、村民的共同努力,林寨文化的招牌逐渐在外界打响”。其实,我不敢居功,我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了一点点贡献,也是借助了《河源晚报》等媒体平台的推介。可以这样说,没有《河源晚报》等媒体的鼓与呼,林寨古村很难有今天的辉煌。一句话,晚报见证了林寨古村的发展,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古邑大地春来早,客家风情歌正扬。值此《河源晚报》创办20 年之际,我感慨良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活,唯愿《河源晚报》廿年砺志,再创辉煌。
陈仰天口述 本报记者 张涛 整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