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下车镇贤达人士捐百万重修文昌塔
“今之文昌之祀已微,建阁以醒世之科名梦者。”清朝嘉庆四年进士徐旭曾当初建下车文昌阁时,曾感叹于科举没落下车文运日渐式微。不过,现在可以告慰先贤徐旭曾的是,在下车墟镇水口钟山消失了数十年的文昌阁原址上,一座七层高的文昌塔已然矗立,再次续写文运昌盛历史。
记者昨日从和平下车镇了解到,以“一塔三亭”为主要建筑物的和平下车文昌公园建设目前已进入尾声。研究文昌阁历史近十年的当地工作人员朱建明说,文昌塔就是为了纪念“文昌阁”而建,它的意义不仅仅是重建,更多的是传承下车镇优良文化传统,以图再现昔日“文化之乡”的荣耀。
溯源: 建文昌阁以振文运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文昌阁的形成与科举礼制的建立休戚相关。下车文昌阁也不例外。
清朝嘉庆六年(1801 年),在大学士朱珪的奏请建议下,嘉庆皇帝敕命各地皆立文昌庙。嘉庆四年考中进士的徐旭曾就在下车墟集的水口钟山上修建了一座三层的文昌阁。此后,每逢科举制之年和神诞之日,当地人无不齐聚文昌阁,膜拜与孔子并尊的文昌帝君,吟诗作文,登高眺远,举行文昌会,祈求当地文运昌盛,希望文曲星能点中自己,高中状元。
这以后一百多年,在浩荡南孔儒风的润泽下,下车成为了文脉兴昌之地,人才辈出,一时蔚然成风。“一门四进士”(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徐定章)称誉全省,也涌现了民国法学家徐傅霖、中共和平县委第一任书记周宝时等。
消失:命途多舛毁于山火
下车一些老人讲,当年文昌阁并不高,只有三层,面积也不大,在粤赣边境一带却甚有名气,每年前去参拜的人络绎不绝,甚至邻省定南的一些学子也翻山越岭来这里参拜以求高中。不过,自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和平下车文昌阁便已江河日下,日渐衰败。尽管如此,它还是苦苦坚守延续着对文化的爱护和崇敬使命。
在解放初期的一场山火中,文昌阁毁于一旦,木制结构全部被烧,只留下残桓断壁。上世纪六十年代下车筹建粮仓,文昌阁仅存的砖石被拉去当了粮仓垫脚石,盛名一百多年的文昌阁仅留下杂乱的地基。
2010 年,下车贤达人士徐梅添捐资100 万元重建了文昌塔。塔门新题对联一副“望紫云观乌虎,密石当碑书往昔;攀雪峰挂玉龙,定河为墨写今朝”。文昌塔为八角形,共7 层叠,葫芦顶,其造型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每层开着东西通风门,即坤门与凤门,其余是作装饰之用的假门。塔内有阶梯盘旋而上。塔身为白色,角边和拱门边为红色,红白鲜明,既朴素又美观。
重现:一塔三亭再现文化遗韵
记者从山下观之,夕阳映照下的文昌塔,好似涂抹了一层金黄色,酷像一支文笔,雄浑伟岸,钟灵毓秀,气势非凡。沿文昌公园小径逐级而上,两旁树木葱郁,佳气清秀。塔前广场上,立有6 块碑刻,上面有文进士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武进士徐定章、民国法学专家徐傅霖以及中共和平第一任县委书记周宝时的事迹简介。碑旁古松林立,古风酽酽。
记者乘兴登塔眺望,田园村落,小河山冈,尽收眼底,想起昔日士人们带着虔诚敬畏的心境,走进清幽古朴的高阁,向文化先贤表示敬佩,在隐隐迢迢山水间感受文运昌盛的雅致余韵,下车古镇,留醉在文昌塔!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李焘故居修缮竣工
下一篇:客家蓝衫: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