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别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每每听到赵薇《离别的车站》,总会想起离别时难舍的场面。话有千句多,却无从说起,一步三回头……一股惆怅跃然心头。
前日与昨日,分别是北方与南方的小年夜,相信车站里送别的人不会少吧。送别的队伍里,有父母、有情人、有子女、有好友。送别的人有各种各样,但送别的情绪只有难舍与关切。今日,我们来谈谈离别。
一
要说近代文学里,写离别写得最让人难忘、最让人感动的篇章,我想,该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长期以来,这篇文章一直作为现代经典散文被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里。
那时朱自清先生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他的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短短几句话描述了一位在车站送别时,要给儿子买几个路上吃的橘子,吃力地攀越站台的父亲。当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在这里,在火车站这个伤离别的特定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之情,表露无遗,使儿子极为感动,经久不忘,也就写成了这篇经典之作。
二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讲的是父亲送儿子,儿子当时所接收到的父亲的形象。而龙应台女士在散文集《目送》里,描述了她在机场送儿子华安的情景,以及回想起父亲拉着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任教的场景,从儿子渐渐地与自己有隔阂,到回想起当年父亲的渐渐离去。人到中年的她感悟到,“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女士的这种感情,倒也是容易理解。也像同时期的许多人,当夜深人静之际,方才感悟到,父亲远去、母亲老去、儿子们欲独自前行,每个人都在往自己的方向前行,而原本最应该关注他们的自己,却因为追求名利、地位、资本等,将他们所忽视。等到幡然醒悟时,才发现自己只能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
三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离别。有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希望逐渐成长;有伤感的,自己的宝贝自此远离身边。
还记得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的那时,母亲帮我铺好床,与父亲一起帮我买齐必备的生活用品,一路唠唠叨叨我注意这注意那。那时的我只是自顾自地陶醉于这个全新的环境,甚至内心深处还抱着离父母越远越好的想法。听着父母的唠唠叨叨,心里只觉得烦躁。那天离别之际,我只是在宿舍楼下随意地朝父母挥了挥手,看着他们的车子离开,就高兴地奔向新生活。等到工作以后,离开本地去外地更是经常的事情。每每面对送别的人,都是挥挥手,提起行囊,高高兴兴地走向前方,一步也不回头。有次,朋友埋怨我绝情,离别时不回头看他,我还觉得是小题大做。可当我去送别人的时候,看到他不回头时,我心里就是一阵伤感。直到这时,我才感悟到,每次,我们的离去,承受的是爱我们的人的不舍,他们的不放心,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离别这个时机,只是让这些情感有了机会去显露,而我们却往往少去感悟、少去领会。因此,即使红尘眼花缭乱,充满诱惑,请记住离别时送别人的那份不舍,早日回来。
刘 曦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