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味儿依旧浓否?
春节即将远去,羊年年味是否依旧浓?也许有人会说,这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为了驱霾,鞭炮禁了;有了手机,家书没了;称得上的年味儿,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了。
一
七情六欲,花前月下,人之所需也。年味儿在哪儿?笔者以为,就在当下,此刻你思、你品、你在,它就在。年味儿浓否,不在于烟花爆竹的热闹,不在于美食佳酿的档次,不在于节俗红包的多寡,而在华夏传统的文化基因里,更在时代变迁的激情中。
如今时代不同了,过年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了,然而春节,始终是国人心头的温存念想。有道是,无家不成年。情感的归宿远比之形式上的热闹更能烘托出年的味道,有家有情有牵挂,年味儿就永远在身边。年味就在当下,起于我们回家的念想中,生于我们回家的路途上,盛开在家人团聚的地方。当家门敞开的时候,一句“回来了”便是年味,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便是年味,一句句曾厌烦多年却想再听的唠叨便是年味,一股扑面而来熟悉的饭菜香味便是年味。
一家人其乐融融,围着大桌吃家乡菜,父母的念叨、亲戚的调侃、兄弟姐妹回忆过往展望未来,吃着聊着,年味就出来了;有了便捷的交通,多年未见的故交,如今把酒言欢,嬉笑怒骂间指点江山,追忆同学少年,年味就回来了。当然,有条件的家庭不妨来个“全家总动员”,老少男女齐上阵,大家动手做顿年夜饭,让年味儿从厨房中“蒸炸煎煮煲”出来;亲人儿女不在身边的,不妨电脑电话联起来,彼此说些“私房话”,用真情告白互递年味儿,有情千里一线牵,何愁此时此处叹无年;身边若有鰥寡孤独,我们尽可以将其请进家门、添副碗筷,用家的灯火温暖他们,让心灵的真善美开启中华传统永恒不变的年味儿……
二
年味儿,还在过年的“ 老规矩” 中。比如拜大年时的吉祥话、贺春辞,牢记礼多人不怪、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透过年俗将这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让时代文明的五线谱上永远跳跃着优良传统文化的音符,年味儿才不会流失。心不老、情不变、人不旧,盛满亲情的杯中酒,足能让那曾经熟悉的年味儿留驻心间、温暖乡愁。
北方的年三十上坟,客家地区的年三十祭祠堂,初一的儿孙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这是孝的延续,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规矩。古人云,跪天跪地跪父母,在这些磕头行礼中,孙辈重孙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个朋友讲起一件事,由于讲究家庭民主,去年马年春节征询小孩子意见没有回去,惹得年迈的老奶奶很不开心,一家人自然也过得很不开心。今年小孩子还是不想回去,他用家长式的封建专制把孩子弄回老家过年,用他的话说“不能因为一个人让一家人都不开心”,何况有些东西是不能讲究民主的,是必须要遵守的,这也如同清明祭祖一样。今年大年初一,当儿孙们依次跪下磕头拜年时,老奶奶那满足而慈祥的神情,让人难以忘怀,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图个什么,就图个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
春节是代代相传的最佳时机,让孩子跪在祖父母前聆听祖训,把家族祖训代代相传,一直传下去,磕头拿红包,而并非象征性地磕个头,拿个红包那么简单,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
三
年味儿,在于亲情的可贵,在于牵挂的可贵。老祖宗给予了我们这一节日,我们需要做什么,就是要把一些东西延续下去,让人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牵挂的可贵。家人在哪儿,哪儿就是过年。早年前的一曲“常回家看看”,牵挂了多少人的心?老人家“张罗了一桌好饭”,但如今老人家年事已高,无法再张罗一桌从幼儿吃到现在依然香喷喷的好饭了,但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在哪儿,就应该在其身边尽尽孝,侍候双亲,可是如今这社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又有多少人能常年在父母膝前尽孝呢?春节,当是尽尽孝心的最好时机。
诗人柏桦在《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中说,那些数不清的季节和眼泪,它们都去哪里了?我们的影子和夜晚又将在哪里逢着……面对即将远去的羊年春节,也许,我们应该记住,唯有春节才能带给我们幸福。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