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 墓
还记得电影《私人订制》里,圆梦四人组就曾提供过帮客人哭坟的服务。马青跪在墓前声泪俱下地嚎:“儿子当了局长您也没看到……”一旁的小白则拿着手机录像。当小白一说“时间到”,马青立刻像一名职业演员一样,擦擦眼泪,像没事人一样站起来。原本无比虔诚的焚香、烧纸、点蜡、跪拜、哭喊,在他们的演绎下,成为了一种职业性、机械化的动作。
作为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后裔表达孝道、寄托哀思的庄重时节。扫墓,原本就是追忆先人的一种纪念方式,而现在出现的“代客扫墓”现象,让人不由地深思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今天,我们来谈谈扫墓。
一
清明扫墓的习俗主要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寒食节扫墓的传统则是来源于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饥饿困顿之际,随臣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煮汤让重耳喝了,方才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在封赏众人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讨赏,遂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绵山请介子推。为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留下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渐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于是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古时对扫墓的仪式非常郑重,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烧纸钱,甚至在墓旁栽松种柏,一切都有规定。通过扫墓这样一种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之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也是家庭、家族向心力的一种集中体现。
二
在小品《钟点工》中,宋丹丹说: “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这是出现在小品中的“段子”,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可如今有人愿意出钱请人“代扫墓”,这就不仅仅是笑话了。在网上,卖家可按照买家的要求代替买家祭祀扫墓,包括代献花、代鞠躬、代打扫墓地、代哭等,收费按服务内容从几百到几千价钱不等。作为一种新兴社会现象, “ 代人扫墓祭祖”在近几年常常以一种饱含争议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人认为,现在很多人在家乡以外的地方生活工作,工作繁忙,且千里之外不便返乡祭拜,又恐被人责怪 “不敬孝道”,于是就想到花钱请人代理扫墓。有人认为,“代人扫墓”完成了扫墓的形式,表达不了自己亲临墓地看看坟、割了草、培培土、挂挂青、磕磕头的孝道和敬意。这样做只会让孝心贬值、诚意打折,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
三
东北民间有句俏皮话,叫“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意思是说,如此简单的哄骗伎俩,不要说人,就是鬼也糊弄不过去。用于形容“代人扫墓”这一行为,再贴切不过。其实,扫墓的本意是为了缅怀已故亲人,就应该发自内心、亲力亲为。清理坟头杂草、摆放贡品、烧点纸钱等等行为,不过是祭祖时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与祖辈进行精神沟通。花钱请人扫墓,都不是自己的先人,又能有几分尊重呢?纵使你花再多的钱,也有不尊重逝去亲人之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生活方式随之衍生。“代人扫墓”这一做法固然可以解决一些人无法亲临扫墓的遗憾,但实在不值得推广。其实,只要保持着一颗真挚的孝心,满怀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即便身在异乡,隔着万水千山,在面对故乡的方向烧烧纸钱,虔诚跪拜,那也不失为一种祭祀的方法,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刘 曦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