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家家晒红绿,你晒了吗
有道是,五月梅雨知时节,六月仲夏晒书忙。夏至三伏、夏去秋来……四季在一本叫农历的古书上轮回,转眼又到大暑时节。当节令从黄梅雨季逶迤走出,进入晴空朗朗的盛夏,沐浴着炽热的阳光,人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明快。每到六月初六,读书人则不忘曝晒书籍,去霉杀虫,使之不腐不烂,以便传之久远。
今年六月初五,天还是火辣辣的,谁想一夜之隔,天却大变样,一整天湿淋淋的。六月六在雨中度过,让人有些始料未及,笔者原本想好的晒书计划当然不能成行。夜读清人潘平隽《六月六日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幼时村里晒书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一
在河源客家地区,民间流传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不怕虫咬不怕蛀”的俗谚,这是从中原流传至今的一种习俗。这天也被客家人称之为“天贶节”(“贶” 音况,赐予也,天贶即天公赐福之意)。
晒伏,可谓昔日客家人盛夏的一道生活画卷。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新旧衣服,就连老人备用押喜的衫裤(即寿衣、帽、鞋等),都拿出来晒,以示见太阳,图吉利。也有人把旧书也翻出来晒,以防虫蛀,甚至在这天还给猫、狗洗澡,说是六月初六洗澡可以不长跳蚤。
在这一天里,百姓人家晒衣物,读书人家晒诗书。太阳底下,各得其所,不亦乐乎?
二
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至今犹忆童年时,每年晒书“明星”非村中老中医莫属,其家珍藏的满满三大箱线装书颇为引人注目,总会引来街坊的 “围观”。每到农历六月六,老中医必让儿孙们帮忙搬出这三口木箱,小心翼翼地打开锁,将视若珍宝的书籍一本本轻轻地摊晒在火热的阳光下,白晃晃的一片,要多耀眼有多耀眼。
老人家晒书时,一般不会介意村人翻阅他的这些宝贝,任人任意捡取。于是,村民或坐在藤椅上,或倚在院旁大柳树,在柳树的浓荫里,听着蝉鸣看书,惬意至极。每当微风吹过,顿觉书香弥漫,沁人心脾。由于古书多系繁体字,幼时的笔者大多看不懂,然对书的喜爱从那时起深深扎根在心里,至今还依稀能记得古书上面那淡淡的阳光的味道。
三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更被读书人尊为“晒书节”。
关于“晒书节”的来历,据说与清朝学者朱彝尊有关。康熙年间,嗜书如命的朱彝尊在六月初六这天,趁日头晴好,袒肚露胸晒太阳,美其名曰为“晒书”——这颇有些像今天行为艺术的意思,没想到这一幕被微服出巡的康熙帝看得真真切切。求贤若渴的康熙帝觉得其可堪大任,当即破格封其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这事可谓给读书人长足了脸,故后世读书人极愿仿效,纷纷在这天晒诗书、字画,于是就形成了这个“晒书节”。
如今,年轻一代多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与书疏远了。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人早已不再晒伏了,晒书当然更少见的,这一透露着浓浓书香味的乡间习俗在河源地区已日渐式微。
四
“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传统习俗在一些地方并没有断。由此习俗沿袭的东莞莞城图书馆晒书大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今年第六届将于7 月26 日开晒。令槎城好书者兴奋的是,总投资 2.2 亿的市图书馆新馆将于今年年底落成,建成后将设专题馆4 个,可容纳阅览座位1000个,藏书100万册。
笔者试想,届时依托这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的“晒台”,定能“晒”出槎城浓浓的书香来,更能“晒”出“客家古邑”的精气神来。曾记得几年前,我市乡下一耗资200 多万修建的镇图书馆,无书可“晒”,老百姓觉得闲着可惜,在馆门口晒起了老白菜。但愿这一幕不会再出现。
收藏再好的书也可能会发霉,然文字却永远是鲜活的,需要我们常拿出来读读、见见光,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定会“晒”出满满自信来。
张 涛
上一篇:发展电商是机遇是挑战
下一篇:“速成”驾照不可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