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愧对头顶一片月
秋分已过,秋之步伐急促。转眼间,后天已是中秋。中秋是什么?小时候,只晓得中秋有月饼的甜味;上学时,明白中秋是远方双亲倚门待儿归的思念;参加工作后,发现中秋原来是一杯糖水,众人都喝过,似乎平淡无奇却又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水。
或许这也正如季羡林说的那样:中秋像淡烟,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中秋来了。
一
说到中秋,最让人难忘乃摆香案拜圆月。《红楼梦》曾有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月光光,照四方,四方芽,好种茶……”曾是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中秋童谣,遥想当年中秋之夜,河源家家户户置香案,或庭院,或楼台,或屋前禾坪,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对着月升之处“敬月光”。拜过明月后,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赏花赏月吃东西,还听着老奶奶那永远也讲不完的嫦娥奔月的神话。
这情这景,仿如古人所拥有的历史专利,现代人已经无法再去体会那其乐融融的中秋月下意境。前日与老友闲聊:中秋节打算怎么过?答道:还能干什么?又不能回乡,随便过吧!寥寥数语,道出了现代人几多无奈。
二
可不是吗?不知从几时起,中秋,这仅次于春节的华夏第二大节日,已沦落成“热闹总是商家的”,其主题也多是休闲与消费,儿时的赏月拜月场景越来越少,几近消失。
其实,身处闹市,有月可赏吗?几日前,坐在家中阳台找不到月亮之踪影,带着疑惑漫步校园,抬头寻月,却偶然发现了一点微黄半露在一栋高楼的屋角,莫非这便是“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高楼华丽气派的装潢无一不显示着今日之富裕品味。可是,心里却直叹,这城里的高楼大厦已经把月亮遮挡住了吧!
如今,月还是那片月,然而在这个现代化的年代里,干着现代化的事情,说着现代化的言辞,中秋拜月,这一流传许久的习俗也被“现代化”了,成为现代化人们的一种奢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中秋会不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传说呢?不得而知。
三
一年一度中秋夜,遍地都是思乡人。思乡,如榔头般痛击着浪子的心。中秋,谁能不想家?谁人不思家?寓居他乡十多载,年年过中秋,笔者蓦然间发现,中秋夜里最好吃的月饼,最好提的柔光灯笼,都比不上一家人,围坐在庭院石圆桌,在水银般倾撒的月色下,热热闹闹地话着家常……
遥远的古代曾有一个传说,有一个神仙交托神话里的“飞天”,在八月十五中秋圆月之夜,把装有“生命密码”的月光宝盒,掩埋在广寒宫前的一棵桂树下,因为这密码带有生命源泉的“灼灼灵气”。正因为这“生命密码”的存在,想要伐木成舟的吴刚几千年来怎么砍也砍不断……这“灼灼灵气”,原来就是 “血浓于水的亲情”。
话说当年东坡居士下江南,在南京偶遇中原士女莫愁,禁不住顿生怜悯,问了一句:久居他乡,岂不念家乎?莫愁女回答得心平气和: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但凡能使身心安泰之地,都尽可认作家乡。话虽如此,然试问古今,几人能做到?
四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中秋圆月,并不曾真正圆过,只为相思人还在彼此思念着。一些网友说,人一路走过,走过那渐渐向后流逝永不再重逢永不会再相见的岁月,应当珍惜这中秋夜晃眼即逝的感动,因为里面,那是养你的人也曾经走过的岁月,也是你也会经历的岁月,你也会重复着养你的人所做的一切无悔无怨、心甘情愿。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聚有散乃常事。中秋佳节,团聚也好,独居也罢,于人生漫漫旅途中,仅仅是“沧海一粟”,因为团聚更有“泪眼相对分别时”,独居也有“却话巴山夜雨时”,最重要的,是收拾心情,带着一分牵挂与责任,再出发!只是,别愧对了头顶一片月。
张 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