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冬日最忆菜干香

“菊黄霜月夜,户户踏菜声”。正值天高云淡,气候干燥,正是冬日晒干货的好时节。已临近小雪,槎城却是日日阳光普照,如过盛夏,然并不影响农人晒菜干的兴致。这不,举目四望,小区阳台上,青青的菜叶与花花绿绿的衣服搭在一起,别有一番景致。

在河源客家地区,菜干一般由白菜、芥菜、春菜等经晾晒再蒸煮然后晒干而成。

岭南大地,莽莽苍苍,高山矮岭,绵延起伏。在槎城老辈人记忆中,一过立冬,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晒菜干的事儿了。菜干是客家农民初冬时节的一熟庄稼,古人常说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菜干就是“冬藏”中的一“藏”,是贮备的冬春季节的家常菜。

可别小看了这普普通通的菜干,它曾经是穷苦人的根本,家里只要有菜干在,主妇心里就不会发慌,不管天寒地冻、青黄不接,照样踏踏实实过日子。到了冬季,蔬菜更是匮乏,菜干理所当然成了饭桌上的常客,每餐都有它的踪影。即使吃到来年开春,甚至初夏,也不会断。

要晒出上好的菜干,首先要将新鲜的白菜清洗干净,不能让沙子残留在菜叶里。洗好的白菜放到开水里煮两三分钟,然后就可以捞起来晒了。煮熟了的白菜要放在阳光底下及干燥通风的地方晾干。晒菜干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晒得过干,干了就过老,吃起来筋筋拽拽的。如果没有晒够,菜里水分过大,就不脆,缺少口感,且容易腐烂,保存时间不长。一般大体而言,天气晴好的话,晾晒三四天就足够了。

菜干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不过,作为一种极平民化大众化的蔬菜,菜干不是客家地区所独有的,已是人们在冬日里割舍不了的一种情结,一份牵挂,薪火相传。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有一首《菘园杂咏》,其诗曰:“雨送寒声满背蓬,如今真是荷鉏翁。可怜遇事常迟钝,九月区区种晚菘。”诗里的“菘”,即是大白菜。陆游头戴笠蓬,九月里荷鉏种菘,一派田园风情,一份生命风雅,大概也是为了准备过冬的一缸菜干吧。

菜干于客家地区而言,当属梅菜干,乃客家人的传统名菜,其与骨头、排骨、猪肺等煲汤,煲的时候加两颗蜜枣,既香甜又有清热润肺的作用,是送人或自用的佳品。

梅菜干受客家人青睐,说起来,还是一种思乡菜呢,有如“乡井土”一般珍贵。想当年,到南洋的华工数以千计,初来乍到,水土不服,皮肤过敏,头昏脑涨,屡屡服药仍未奏效。万般无奈,只好朝北焚香,遥请大陆祖先保佑。因为记挂祖先,有人尝试用从家乡带来的梅菜干煮水冲凉,说不定能除去异乡病呢!一试,果然灵验,冲凉后浑身轻松,精神爽快!原来故乡物产成分与人有某种似血缘般的感应,梅菜干果有清热解毒除烦之药用价值。后来梅菜干便成为到南洋谋生华工飘洋过海的必备之物,有如乡井土一样尊贵。这来自祖国的菜干由此也在南洋名声鹊起。

寓居城市“森林”,每每吃多了油腻的荤菜,总想换个口味,自然而然地会惦记起槎城乡间的菜干来。如今,菜干在市场里到处都能买到,可是没有一处比得上农家那种纯正的味道,远没有农家晒的菜干那么好吃,再者现在外面市场上卖的菜干多有沙子,菜干煮很久都煮不软。

有经验的阿婆说,这晒菜干工艺没有变,还是以前一样的工艺,变的是菜本身,平时吃的蔬菜都没有以前的菜香,何况晒干呢?阿婆讲,晒菜干的原料,宜选取环境幽雅的一处菜园定点种植,采用鲜嫩白菜或芥菜为主要原料,经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经自家晾晒的菜干不添加防腐剂,送人或自家吃更健康。也确实如此,在食品卫生安全令人堪忧的当下,只有吃着亲自制作的菜干,才觉得心里踏实。

时令已值冬季,那小区阳台晾晒的菜干,与其说这是传统农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倒不如说是生活的一分乐趣,晒的是一种心情,度的是一段时光,品的是一种味道。

张 涛



相关热词搜索:冬日最忆菜干香


上一篇:让乡贤为家乡发展添翼
下一篇:生二孩的彷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