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丈夫”“妻子”不是一种职业

近日,有学者认为:现今的社会因恐婚而单身的人越来越多,离婚率也越来越高,不如干脆给结婚证加个有效期,如果结婚证有效期7 年的话,7 年后可以续约,也可以自动解除婚姻,这样一个人一生至少有5 次结婚的机会,不用担心嫁错人或者娶错了人,何乐而不为?

笔者认为,这位学者的观点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他把结婚简单定性成了一种“就业”,婚姻成了“职场”,“丈夫”、“妻子”成为了一种“职业”。7 年的时间为这份“工作”的合约期,7 年一到,不合适就不续约,自动“离职”。然而,这并不是人类结婚的初衷。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这是民国结婚证书上的一段美好的话,读罢顿生温暖,散发出对婚姻的美好期望。

回看这位学者列的种种理由:1、可尝试多段感情;2、解决单身问题;3、拉动经济增长;4、促进女性经济独立;5 降低离婚率;6、孩子可受到更多关爱。看到这些,我不禁想问,那学者你结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结婚只是搭伙做伴,那你尽可以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凑合就好了。当对方的条件和状况不适合你的“妻子”这个岗位的时候,你就可以提出“解聘”,换个人“续约”吗?

从民国结婚证那段美好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得出,婚姻是相许白头的一种承诺,它的有效期不在于一纸文书,而在于一份责任和呵护。一段婚姻的维系,缔结良缘,是两个人彼此的包容,忠诚才能走得更远,而不是简单地定性为解决个人问题。

该学者为什么把契约时间定为7 年呢?应该就是根据“7 年之痒”的理论而制定。据说,人的细胞平均7 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其实这是一个累计的年限,人体的细胞更换是同时进行的,不是逐一完成的。“7 年之痒”一般是指人们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7 年可能会因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这位学者简单地为婚姻定下了7 年的有效期,到期后可自动解除婚约,是不是也是为了破解倦怠期这一问题?

可是,人是具有主观意识,能够控制自己的本能行为,人在饥饿时不会盲目地扑向食物,毕竟人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等动物。若只单纯为了解决这种倦怠感,而不停地解除婚约,那又何必等 7 年呢?结婚证有效期7年,无疑就是为离婚找了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亵渎了婚姻存在的本质。而且,就其所说的,人生至少有5次结婚的机会,难道结婚的次数越多,人生就越完整,就越精彩,越不留遗憾吗?那这样还要结婚干嘛呢?

据说,这位学者的灵感来源于驾驶证、会计证等现代一系列资格证书。可是,从性质上来说,驾驶证、会计证是一种资格认证,是证明持证者有驾驶某种车辆的能力或是否具有从事会计行业的能力,设立有效期,是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业务水平是否依然还能达标,继续从事该项业务。而婚姻却不能这样来限定。

婚姻是件说不明白的事,不确定因素太多。结婚证是政府民政机关对社会最基本单元家庭夫妻信息的确认。纵观当前的婚姻情况,有的人结婚第二天就会离婚,而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婚。如果婚姻本身风平浪静,两人之间都有一定的感情和责任义务约束,那就根本不存在有效期的问题。而对于感情破裂、下定决心要离婚的人来说,没到有效期一样会各奔东西。

爱情是两个人缔造的天堂,并不是学者所设想的职场,“丈夫”、“妻子”也不是一种“职业”,不合适就不续约,就换人。婚姻的有效期,不在于一纸文书,而在于一份责任和呵护。

刘 曦



相关热词搜索:丈夫 妻子 职业


上一篇:众筹模式还需规范
下一篇:以平常心看待 “同志”和艾滋病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