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谷在线|市区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
编者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是我们河源人引以为傲的靓丽名片,“广东绿谷”是我们河源走生态发展之路的旗帜和目标。一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我们坚持和坚守的生态发展理念。广大河源人民不仅以河源优良的生态环境为骄傲,更是河源打造“广东绿谷”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如何更好地探索、实践生态发展之路?如何将“广东绿谷”建设成为发展之谷、生态之谷、幸福之谷?这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和目标,也是河源人民的愿望与共识。
为此,本报自今日起开设“绿谷在线——打造广东绿谷 呵护碧水蓝天”栏目,期待你的参与,或建言献策,或投诉举报,以更好地凝聚致力改善环境质量的理性共识和共同行动,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共同呵护我们的碧水蓝天,推进打造“广东绿谷”,推动河源振兴跨越发展。敬请关注。
(晚报热线:3661206)
来源□河源日报 郝晓楠
停在户外的车很快就蒙上了灰尘,皮鞋脏得更快了,抬起头来看得不那么远了……这是近年来大家的日常生活感受。这样的直观感受,也让很多市民觉得,河源的空气质量变差了。
那么,市区的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昨日,记者采访了市环境监测站,一探究竟。
近几年指标值有稳有升
直观感受,不一定能准确反映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当然也不能反映空气质量的全面情况。
事实上,对于空气质量,国家是有一套标准来衡量的,这套标准看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等6个空气污染物的指标情况。很多市民所熟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也是根据这套国家标准计算得来的。
那么,市区这6个空气污染物的指标情况怎么样呢?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机制,监测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三项指标;从2013年10月1日起,又增加了一氧化碳、臭氧、PM2.5三项指标。除一氧化碳单位是毫克/立方米外,其他5个指标的单位都是微克/立方米。
2003年以来,这些指标有些什么变化呢?从监测结果来看,从2003年到2014年,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是10、13、15、18、13、13、14、13、13、15、18、15,都在国家一级标准内,这几年的变化不大;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分别是16、14、15、17、14、14、14、13、13、15、21、27,都在国家一级标准内,这几年变化较大;PM10年平均浓度分别是41、31、29、33、30、28、28、26、25、31、45、58,前11年在国家一级标准内,去年在国家二级标准内,近几年变化较大;去年,一氧化碳、臭氧、PM2.5的年均浓度分别是1.6、138、39,一氧化碳在国家一级标准内,臭氧在国家二级标准内,PM2.5高于国家二级标准。
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说,由于一氧化碳、臭氧、PM2.5等3项指标是从2013年10月1日起开始监测,所以没有去年以前的年均浓度,也就无法进行对比。
与周边兄弟市比,总体良好
当然,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质量这事儿,不仅要跟自己纵向比较,也要跟全省比,跟其他兄弟城市横向比较。
从全省范围来比较,上面说的6项指标,去年河源的指标值都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也就是说河源的空气质量比全省平均水平要好。
河源的周边城市,有惠州、梅州、韶关、清远、东莞等几个。跟这些城市相比,去年,河源的6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值总体与惠州和梅州差不多,比韶关、清远、东莞好。
今年前3月九成以上天数空气优良
前面说的,都是以前年份的事了。大家更关心的是今年的空气质量怎么样?
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结果表明,今年1月—3月,市区空气质量达标(优良)天数82天,达标率为91.1%,高于省平均达标率(85.9%);轻度污染8天,无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情况,主要污染物为PM2.5,酸雨频率为零。1月—3月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在全省排名分别位于第6、第6和第5名。对比去年同期,空气质量达标率上升了10.4个百分点(2014年1—3月达标率为80.7%),空气质量有所上升,排名靠前(2014年1—3月排名分别为第11名、第11名和第8名)。
空气质量指数APP哪家靠谱?
很多市民的手机里,都装了能查看空气质量指数(AQI)的APP。这些APP显示出来的空气质量,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各种数据之间经常互相“打架”。为什么会这样呢?什么样的空气质量APP靠谱呢?
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说,空气质量是按国家标准来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按国家标准监测得出,环保部的有关数据权威可靠。她建议市民可以通过环保部、省环保厅和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或用手机下载国家发布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手机发布系统》空气质量指数(AQI)的APP,查询河源的空气质量状况(可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进行下载安装,网址:http://www.cnemc.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33571.html)。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