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启动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
本报讯 记者 刘曦 为打好空气质量“保卫战”,即日起至今年8 月底,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百日行动”。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百日行动”动员会上获悉,我市将通过开展 “五大治污”工程的“百日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大力整治大气环境,有效提升我市空气质量。
据悉,近年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居全省前列。但受到灰霾天气的影响,我市PM10 浓度等个别污染因子不降反升,新增指标PM2.5 成为了主要污染因子。“一升一降”之间,凸显了当前大气环境形势严峻。为全面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我市空气环境,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此次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
据悉,此次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范围为市中心城区,包括源城区(含市高新区),江东新区(临江镇)、古竹镇,东源县仙塘镇、新港镇,紫金县工业区。整治的重点是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治污”工程。
市长彭建文出席会议并指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和单位,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决不允许以罚代管,决不允许遮丑护短;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各种恶意违法行为要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严重违法、屡查屡犯的企业,要坚决查处,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涉及犯罪的要严肃追究其刑事责任。
彭建文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完善环境信息发布机制,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健全环境公益诉讼机制,使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五大治污”工程如何治?
工业减排和环境监管:集中检查重点行业企业
在工业减排上,我市将强力整治重点企业及高污染工业锅炉,积极推进火电厂、玻璃厂、水泥厂脱硝、脱硫烟气的监管减排,确保电厂脱硫效率不低于95%、脱硝效率不低于70%,水泥企业脱硝效率不低于60%,玻璃企业的脱硫效率不低于80%、脱硝效率不低于60%。
在环境监管上,我市将从严从重查处并曝光环境违法行为,组织相关部门集中检查市区及周边重点工业废气排放企业,主要是以煤、重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陶瓷、水泥、钢铁、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制鞋、表面涂装、电子设备制造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和列入河源市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名单的企业。对检查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将依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严从重查处。
扬尘管控:严查车辆超载飘洒现象
在扬尘管控方面,我市将大力做好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泥头车、垃圾和秸秆露天焚烧的整治工作。在建筑工地监管上,将重点抓好前期土地平整以及基坑开挖阶段的监管,并要求市区所有工地完成场地硬底化,工地运输车辆上路前冲洗干净。建筑工地在施工中,凡在建工程须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对大面积的裸土,要求施工单位使用安全网覆盖,减少施工扬尘。对投诉有扬尘污染的工地,我市将派专人立即进行现场处理,直到问题解决。
同时,我市将加强对道路运输车辆的监管,确保密闭式运输,严厉查处运输车辆无证驾驶、超载、洒落、沿路飘洒、遗漏等现象。在道路扬尘整治上,加强城市道路的保洁和洒水作业;遇到大风干燥天气时,将增加清扫的次数和洒水的频率,最大限度除污降尘。
机动车尾气达标:8月底前淘汰4300辆黄标车在机动车尾气达标方面,我市将严格新车环保准入门槛,凡是国Ⅳ以下环保排放标准车型一律不予登记注册和外地车辆转入河源地区,并加强在用车辆污染防治,严厉查处未取得环保合格标志的车辆、无标车辆以及排气超标的车辆。
同时,加快“黄标车”淘汰工作,至8 月底,完成全年淘汰“黄标车”任务的80%以上(即4300 辆);至今年底前,全市累计淘汰“黄标车”10162辆,其中2005年底前注册的营运 “黄标车”全部淘汰。此外,我市将加快建成黄标车电子监管系统,完善市区黄标车限行区域的标志标线,对进入限行区域黄标车进行实时抓拍并依法处罚。
燃煤:推进能源结构优化
当前,我市煤炭消费现状以燃煤电厂消费为主,其他工业(含居民)消费只占少部分。按照规划,2017 年,煤炭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要下降至36%。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市将强化煤炭使用管理,推进煤炭清洁利用,组织做好煤炭、油品使用,对不符合标准的煤炭不允许销售和使用。
同时,我市将推进能源结构优化,积极推广使用其他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此外,在技术改造上,我市将做好工业锅炉和窑炉燃煤技术改造工作,确保含硫量控制在0.6%以下、燃油含硫量控制在0.8%以下。
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在广东高微晶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用烟尘检测仪进行检查。昨日,我市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突击检查市区及其周边重点工业废气排放企业。据东源县环保部门介绍,在上个月的执法检查中,发现该企业排放烟尘超标,即对该公司发放了整改通知书,要求该企业20 天内整改完成。
本报记者 朱冀 摄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