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兵张简先|会当奋发风雷激 一挽银河荡寇尘
对于抗日经历,张简先老人从不言悔。
核心提示:
“济济衣冠欺异族,堂堂华夏侮东邻。会当奋发风雷激,一挽银河荡寇尘。”这是抗日老兵张简先1943 年底参军时,龙川佗城中学师生赠送的临别诗。说起当年投笔从戎之壮举,家住龙川县佗城镇新渡村、今年 87 岁的抗日老兵张简先说,只为继承胞兄未完成的遗志,把日军侵略者赶出祖国。3 年军旅生涯,张简先未能见抚养他长大的阿婆最后一面,他说:“自古忠孝不能双全,对自己的抗战决择永不后悔”。
对日寇暴行义愤填膺
张简先的上学生涯是在躲避日机的轰炸中度过的。据史载,1938 年10 月中旬,日机首次开始轰炸龙川大江桥、老隆师范及老隆镇等地,大江桥当时被日机对腰炸断两跨,老隆师范学校大门被日机炸毁,老隆镇横街店铺被炸毁20 余间。自此,日机开始了对龙川佗城等地长达3年之久的间断轰炸。
说起日寇的暴行,张简先至今义愤填膺:“日本鬼子很惨忍,见房子就扔炸弹,见人就用机枪扫射,把我们中国人不当人看待。”他至今仍记得,1940 年12 月18 日那一天,听到防空警报拉响,12 岁的他和家人离开村庄到树林里,寻找藏身之所。等到让人惊惧的日机引擎声、炸弹引爆声、房屋倒塌声一起归于沉寂,全家人才惊魂未定地回到村里,发现村里一县参议员家的四角楼被炸了,衣物、粮食、牲畜等也一起被炸了个精光,眼前除了一堆废墟,就是一个一丈多深的大坑,而这个爆炸点离他们家不足800米。
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河源五县一区中以龙川与连平遭空袭次数最多,均超过20 次。空袭中,龙川有125 人死亡,81 人受伤,居五县一区之首。
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好男儿不甘受辱,志当保家卫国,张简先胞兄1939 年奔赴抗日战场,不幸于1942 年牺牲在缅甸前线。
1944年底,湘北战事紧张,入粤日寇欲遥与呼应,大举北侵,粤北震动。广东省政府机关迁往龙川,以避敌锋。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多次到佗城中学附近的佗城影剧院进行全城动员演讲,号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鼓动青年参军保家卫国。
正在佗城中学读初中的张简先也常去听讲,想想日寇在家乡的暴行,又想起胞兄为国牺牲,身负国仇家恨,一时热血沸腾,遂效法东汉马超投笔从戎。1944年底他报名通过体检,1945年在敲锣打鼓的欢送仪式中,被编入青年远征军209师627团迫击炮连,后到梅县参加集训,负责运输、填装炮弹。
荡平日寇荣归故里
张简先回忆说,1945 年上半年,突然有消息说,要把他们调到菲律宾前线作战,那几天睡觉前都和战友们互相交代后事。自从胞兄牺牲抗日前线后,家里就只剩下阿婆、阿妈等几个亲人,也没有什么好交代的,他一心只想着上场杀敌。每晚他们都是整装待发,如不上前线,第二天就继续训练。
就这样,他在部队集训了大半年。8月15 日,获悉日军投降,其所在部队也奉命到福建马尾海港,准备渡海过台湾接收日军投降。不料即将渡海时,已传来台湾日军已被其他部队接管了的消息,遂坐船到浙江宁波港休整。
1946年,经过日寇8年烽火肆虐,祖国处处百废待兴,国民政府让在校参军的士兵复员回乡复读以完成学业。当年春,张简先复员后从宁波坐船回到广州,又返回龙川佗城,受到全城人英雄般的欢迎,鞭炮齐鸣,沿路不绝。待回到日思暮想的老家里,他才得知,一生中最亲爱的阿婆已于前一个月抱恨而终,临终时还轻声唠叨着他的名字。
从“张师傅”到“老革命”
复员后,他回到佗城中学完成学业。1950 年在佗城第一小学任音乐、体育教师。 1951 年,他公职被取消,又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辞别家人,被发配到内蒙古劳动改造。因有文化,后又被派至承德建筑队学习泥水活、木匠等建筑技术,1958 年回乡接受监督改造。文革时,被移民至龙川附城公社改造。因有一手建筑的好手艺,人缘又极好,四里八乡的村民皆尊称之“张师傅”。新渡村多数老房子都是张简先当年所盖,如今已虽然比较破旧,但仍可以住人。
虽一生命途多舛,然张老心境开朗,一生乐于助人,笑称自己就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时人未识英雄面,朴素浑如农家翁。如今,老人的抗日事迹被报道后,新渡很多村民甚感惊讶,原来村民人人尊敬的“张师傅”还是一位抗日英雄呢,见面时咸尊称其 “老革命”。张老也含笑致意,“我都活到这个年纪了,给我钱,我也花不了了,只要让大家知道我是抗战老兵,死了也就闭眼了。”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