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巾帼慈母情 千名难童好妈妈
核心提示: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这就是爱。它如水一般柔弱,也如水一样强大。时光倒流至1939 年年初。日寇铁蹄之下,南粤大地生灵涂炭,数以万计的儿童沦为孤儿。这些孤儿小则六七岁,大者不过十多岁,个个骨瘦如柴,满身疥疮,也许目睹了太多的死亡、屠杀、罪恶,又经历过逃难、骨肉失散、病痛,他们眼里满是痛苦与失望。
一个叫徐蕙仪的河源客家妇女,在滚滚硝烟中,与一众爱国热心人士一起,通过广东省儿童保育院,使两三万名难童免于死亡,重获新生,给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儿童一个“家”。由于卓越贡献,又长期热心教育、慈善事业和妇女运动,深受社会各界爱戴,徐蕙仪被列入《广东抗战人物志》。
街头演活报剧宣传抗日
徐蕙仪1906 年出生于河源县城上角徐屋一书香之家。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1928 年,年仅22 岁的她任惠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后又任广州市警察家属学校校长。1934 年,她东渡日本留学,1936 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 1938 年回国,在广州女中、女师执教。广州沦陷后,她回到河源县立中学附属小学部任部主任。
在教学之余,徐蕙仪组织学生出壁报,宣传抗日,唤醒民众。她还带领学生排演抗日救亡的活报剧,在县城和下乡上街演出,受到群众欢迎。在演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时,徐蕙仪扮演的女主角演得十分逼真感人,许多观众为剧情所打动,竟忘记了是在街头看戏,有几个观众几乎要打执鞭的剧中人。
徐蕙仪还把县城的妇女组织起来参加识字班、学艺班,让她们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发起组织河源妇女会,领导劳军捐献筹募工作,获得各阶层妇女的支持,开创了河源县妇女运动新纪元。如今在槎城一些老辈们的记忆中,有些人还听过徐蕙仪的街头演讲。
忍丧夫之痛做难童慈母
1938 年10 日,广州被日军攻陷。随后,南(海)、番(禺)、顺(德)、从化、花县等也相继沦陷。留在广州街头以及粤汉线上各地无依无靠的难童,触目皆是。1940 年,省妇女会邀请徐蕙仪担任广东省第三儿童保育院院长。此时,她虽不幸丧夫,但却毅然赴韶关曲江县黎市上任,后又奉命筹建广东省第七儿童教养院。
广东省第七儿童教养院设在韶关曲江的黎市,当时的校舍相当简陋,收容有孤儿 1000 名,大多是刚从沦陷区抢救回来的难童,教职员工66 名。一些人回忆说,儿教院像是一个军营,但更像一个大家庭,老师与孤儿们同食、同住,同学之间是兄弟姐妹。当时生活很艰苦,但在战乱中有饭吃、有书读,已属万幸。当时有一首《新生儿童大合唱》道出了难童们的心声:“我们生活在这块乐园,是个幸福的家,弟弟妹妹七千个,六百个是哥姐,院长是妈妈……”
千人避敌转移至上莞
1945 年1 月,敌攻韶关。徐蕙仪率广东省第七儿童教养院的800 多名儿童,经曲江以东的枫湾、隘子、坝子,翻越九连山到连平、忠信,徒步数百里,疏散至河源上莞,沿途还收留了10 多名陷入绝境的难童。在上莞圩和邻近山村,第七分院借用祠堂、作坊,经修葺改装后作课室和宿舍,开学上课,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当时广东省政府已远迁平远县大柘,联络困难,教养院的经费、粮食、医药、物资等极度紧缺,还好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喜讯传到上莞,顿时,整个上莞沸腾了起来,人们欢呼雀跃,振臂高呼“日本鬼投降啦!”“抗战胜利了!”在第七儿童教养院内,下半夜时,徐蕙仪还跟教养院的师生员工在一起畅谈议论,憧憬着与久别的亲人重逢,想象着战后享受太平盛世的幸福日子。 1945 年底,广东儿童教养院第七分院的师生还在河源县城义演了大型多幕话剧《国家至上》,以庆祝抗战后第一个没有炸弹枪炮声的新年。
徐蕙仪为人随和,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战时的内地和香港,她培养了很多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投身革命,其中陈鹏、郑存颖、李洁容、关嫘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还献出了生命。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