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合作伙伴: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

李焘故居鸟瞰图。河源晚报航拍工作室 陈仕平 摄阅读提示从2012 年开始,河源市启动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记者日前从市文广新局获悉,目前,可移动文物普查已进入实操阶段,普查人员正在逐步将各类

 
李焘故居鸟瞰图。河源晚报航拍工作室 陈仕平 摄

阅读提示

从2012 年开始,河源市启动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记者日前从市文广新局获悉,目前,可移动文物普查已进入实操阶段,普查人员正在逐步将各类文物录入数据平台。

市文广新局局长梁伟光表示,此次普查将摸清全市可移动文物的 “家底”,此外,普查登录的文物要完成文物名称、类别、保存状态等14 项信息的记录,相当于给文物上了 “身份证”。

首次“国宝大调查”

据了解,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对国有机构代表国家保存的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即公众所理解的“国宝大调查”。

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有着2200 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早前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文化部门共登记录入不可移动文物2688 处。但是对于大量馆藏和民间收藏的可移动文物,却家底不清、现状不明。这严重影响了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制约了文物事业的发展。

梁伟光表示,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目的,就是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市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

量身定制“身份证”

此次普查到底涉及哪些文物?范围是如何界定的呢?

据介绍,我市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范围包括:中央、省驻河源及市级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纳入普查范围的国有文物主要包括:1949 年(含)以前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标本;国有博物馆收藏的1949 年后重要的实物资料、艺术品、民族民俗文物;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 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

目前,我市有10 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它们是此次文物普查的“主力军”。

2014 年7 月上旬,我市各县区普查办主要工作人员接受市普查办统一培训,初步掌握最新的普查信息登录平台及离线采集模板操作规程。目前,普查人员正在逐步将馆藏的各类文物录入数据平台。

梁伟光说,普查登录的文物要完成文物名称、类别、保存状态等14 项信息的记录,这样文物就有了量身定制的“身份证”。

数字平台激活文物

此次文物普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盘点文物数量及保存情况,而且要实现文物的动态管理,并依托管理平台提供相应社会服务,因此,建立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我们希望通过普查,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业务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公共平台,提高文物收藏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文物资源的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物在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工业设计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梁伟光表示。

“让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梁伟光说,可以通过普查建立服务平台将文物在网上展示。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具体了解和认识,把文物变成一种公共的文化性产品。此外,通过可移动文物普查,对登录的可移动文物,国家将在文物保护、保管上给予支持;在文物流通上,可依法变卖,让文物流动起来。

永不落幕的工程

据了解,今后普查工作将着手建设服务平台,并逐步向社会展示普查成果。可移动文物信息服务系统也将向社会开放,人们可进行文物数据及图片的查询、检索等。

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文物调查和登录制度,是世界各国为有效保护文物、加强文化遗产领域的资产管理而普遍采用的手段。上世纪60年代,法国开展了被称为“大到教堂、小到汤勺”的第二次文物大调查,建立起了每件文物详细、明确、标准化的资料和说明,进一步摸清了法国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使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免于损毁和遗失。而意大利则将全国文物登录、编目设定为常年开展的经常性工作。美国、日本等国也都建立了定期文物调查制度。文物普查就是一项持续性的、“永不落幕的工程”。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 年12 月底,我市已完成藏品数据录入近5000 件。“本次普查是阶段性工作。”梁伟光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时间是5 年,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今后,未列入馆藏账目的近现代文物和民间文物也将逐步进行摸底登记,完善我市的文物保护体系。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

新闻1+1

市文管委提出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

省级以上文物每年不低于1万元

日前,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财政投入力度。其中县区财政要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每年安排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日常保护经费,每处不低于1万元。

文物保护环境堪忧

《意见》指出,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市文物及其保护环境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遗产视为城镇发展的包袱。部分极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在旧城改造中被人为拆毁。一些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2014 年,市文化部门在开展文物安全巡查中发现,由于年久失修,我市大部分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存在屋面渗水、木构件腐朽、墙面脱落和墙体坍塌及蚁害等安全隐患和“四有”工作不够完善等问题。

为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市文化部门决定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维护和完善“四有”工作。

文保单位需“四有”

“四有”是什么?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

《意见》明确,各县区要尽快完善县(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务必于 2015 年年底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完善档案记录,按照“一处文物一个责任人”的要求,落实保管机构和专职保护人员。

据了解,市文广新局正组织各县区完善省第七批文保单位的“四有”工作,要求尽快竖立文保单位标志碑。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张敏娜介绍说,2015 年11 月前,文化部门要完成全市214 处古建筑类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完善工作和基本维护,排除安全隐患。

设立文保专项经费

为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财政投入力度,《意见》指出,各地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有所增加。县区财政要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每年安排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日常保护经费,每处不低于1万元,并妥善安排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馆藏文物日常保护经费。

加强文物维修保护

据了解,2014年,我市文化部门完成了李焘故居、龙母战斗指挥部旧址、佗城城隍庙等一批文保单位的修缮,启动蓝关韩文公祠、海陆紫苏维埃政府旧址、康禾仙坑八角楼等项目的维护修缮工作。

《意见》对文物的维修保护也特别强调,各县区要精心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统筹实施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对保存状况较差、险情严重以及近期垮塌的文物,要立即组织相关单位编报抢救性保护方案并及早实施。

特约记者 蒋安春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上一篇:东源万福园公墓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孝文化宣传活动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家公祭仪式举行感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这个六一他们的笑声格外甜

这个六一他们的笑声格外甜
手捧礼物,长翠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地欢呼:“哇塞,蛋糕好漂亮!”“这比我过生日还高兴!”经过数日的紧张筹备,由本报发起,河源市海内外潮汕人联谊会、河源市潮汕商会连平联络处、连平县乐...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