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韩愈过蓝关

“这地方就是蓝关。”当车停在205 囯道龙川登云镇丫顶山路段时,几个人从车上下来,龙川的同行指着前面这道山坳说。

虽说时已早春二月,但位于粤东北的蓝关气候依然寒气侵骨。

天幕下,云霾低垂,不时一丝细雨打在脸上。四周山峦围蔽,除了山上的松林仍散发出绿色生机外,整个山坳显得有些萧杀苍凉,就连鸟雀的鸣叫声也没有。许是天气寒冷之故。

不难想象,在1190 年前的元和十四年早春二月,一位被唐宪宗从京城长安贬往潮州刺史的朝廷官员的马骑行至此地,刚好遇上一场少有的大雪,把驿道蓝关也拥塞了的悲凉心情。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为了将释迦尼一指佛骨从凤翔法门寺迎送到宫内“奉养”,不惜耗花大量资金,兴师动众,在长安城内必经之路修筑门楼、张灯结彩,并动员市民停业参与奉迎活劥。一时间长安城内,朝廷上下沸沸扬扬。时任吏部侍郎的韩愈见此给宪宗皇冒死上了一道“佛骨表”,痛陈奉迎奉养佛骨之祸害,力谏皇上终止奉养佛骨之活动,因此惹恼了宪宗引来杀身之祸。在宰相裴度等重臣的说情下,韩愈才幸免一死,最后被贬往数千里之外的瘴疠之地潮州任职。汉代学者刘向说:道非权不立,非势不行。历朝历代帝王君子一言既出,无人莫逆。韩愈冒死进谏的决心不可不令人敬畏。

终身怀抱治国、平天下之大志的儒学大才,令他想不到的是皇上如此昏庸愚昩,于心不甘啊。念及自己为国兴利除弊不惜风烛残年之身而冒犯龙威,为的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而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被贬遥隔千山万水的南方,其内心之痛楚可想而知。于是一首读之令人悲愤交集,肝肠寸断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篇,从韩愈内心愤喷而出。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首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诗留给了龙川人深刻的文化影响,而蓝关则成了龙川人的一个文化地标。从此,龙川有了一段唐代大儒过蓝关的历史故事。于是邑人在此古驿道上筑祠造庙供人拜竭凭吊。而道两侧则多了几个茶亭供路人憩息,而憩息之余文人墨客除了品味一番亭联外,还会给茶亭题上一首诗文或献上一联新联。蓝关,从此成了龙川一个文化生息地。

往事越千年。昔日的蓝关今天变成了 205 国道通衢,而韩公祠也随之湮灭。但一代大儒的风范及文化种子却在此地深深扎根,绵延流长。

返回的路上,尽管天气仍然寒冷,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则多了一份文化感受,增添了一份思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如何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古锦标



相关热词搜索:韩愈过蓝关


上一篇:探源客家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3)
下一篇:李清照在杭生活20 多年却只字未提西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