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茶情
桂林茶三个字,一点也不曲折。桂林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地处古邑龙川北部山区,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大帽山下,那里山清水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铁扇关,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桂林是单纯的一个村子,突然加一个茶字,忽然就清香起来,心也就暖了起来。
桂林茶是本土名优绿茶,生长在海拔 1170米的大帽山。茶叶在村民的心中是一味珍贵的药材,具备抗氧化、清凉解毒、防脂、抗癌、抗衰老等功能。正如此,种植茶树的习惯在那样的小山村里代代相传。
谷雨时节,桂林村村民采茶忙。我们一群茶友,趁着雅兴去往桂林村访茶。初到桂林村,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祥和。几只土狗在清澈的小溪边悠然自得。小溪边,野生芋头一片接着一片,争相绿着。不远处有苗竹围成的篱笆,扎篱笆的绳子是红色旧衣服撕下做成的,在绿树环绕的山野里更显得夺目。
桂林春茶有三个等级,也是按照山的名字或海拔高低命名,一种叫“杀人峺”,听名字就知道此茶长在高山。一种叫“鸡公锯”,按道理来说是产量较多的也是种植最广泛的茶种。另一种叫“矮山里”,顾名思义应该是长在矮山或房前屋后的茶种。过了春季,其他季节桂林茶还有少量的“六月小阳春”、 “八月茶”等品种,甚至是秋茶,有的人冬天还去采“老茶壳”,那种茶叶水分少,“老茶鬼”觉得更有味道。
见我们来,村民欧伯穿着拖鞋,要带我们去“鸡公锯”的山上看茶。越过几座矮山,我们来到“鸡公锯”。采茶的人真多,有老妇人、青年男子、妇女、儿童,他们戴着斗笠分散在一行行的茶垄间,脚下踩的并不是平坦的土地,而是接近九十度的斜坡,平常人估计站立都得谨慎。已是上午十时多,阳光普照着桂林村,桂林茶沐浴着阳光,和大山里其他植物一样,天生天长、纯朴无华。采茶的老妇人手脚麻利,竹子编织的箩筐里已装了大半鲜嫩的茶叶。我采了一片茶叶入口,甘而不涩,那种自然的滋味,一下子就印在脑海里。
游山回来,经过一段长长的石阶路,有一对母女正提着竹筐采茶回来,后边还奔跑着一只小狗。茶叶是宝,贵如金。采摘回来的茶叶,必须储存在阴凉处用竹筛摊开、摊凉,假如茶青受到高温会变黄,制作出来自然就变味了。桂林茶的制作方法,仍是沿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土方法。其中,柴火仍是桂林茶制作的土“秘诀”之一。在制茶的工序中,除了揉捻这道工序采用现代机器外,杀青、干水、炒干及炒香都使用柴火。我们来到欧伯家的炒茶房,只见摊凉的茶青已被放进生铁大锅中不停地翻炒着,炒熟以后,再倒出来,摊凉。然后分次将揉捻好的茶叶放进一无底的木桶里,木桶是装在搓茶机上的,搓茶机有节奏地转动,将茶叶搓成条状。这道程序就是揉捻,完毕后茶叶就可以干水、炒干及炒香了。炒香之后,茶叶被放到大箩筐里,人们再用竹筛将茶叶摊开,对其进行筛选。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说不出的欢喜。桂林茶经过阳光雨露的洗练,在我心里全力以赴地绿着。
欣赏完桂林茶的制作,欧伯热情地请我们坐下来喝茶。桂林茶外形颗粒圆紧,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欧伯用山泉水冲泡桂林茶,泡出的茶汤味浓、甘醇爽口。那是我对桂林茶最初的印象,桂林茶,没有给人回旋的余地,刚吞了这口,那一口甘醇又弥漫上来。我喝下去的是桂林茶,我念着的,是乡土赠予我的味道。
时光、我、桂林茶在一起。我感激这样的时光。
骆心慧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