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被垃圾攻陷 河源探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略
水东村的垃圾收集桶让农村垃圾有处可去。
仿佛不经意间,人们蓦然发现,曾经如世外桃源般的农村,已经开始被垃圾所攻陷。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在不断膨胀,一些村落的垃圾随意倾倒在村边、河边,使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垃圾的收集处理成为了困扰农村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
继2012 年之后,今年我省又发起了新一轮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省住建厅近期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目标和年度目标,提出到2017 年底,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处理,建立全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长效机制,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9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50%,县(市、区)城区和镇建成区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市场化运营。
目前,我市有1251 个行政村,只有实现了乡村的美丽,建设幸福乡村,“美丽河源、幸福河源”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日前,市住建局相关人士表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市将以开展“大清洁、乡村美”活动为载体,开展以整治面源污染、建设垃圾收集池和建立环卫队伍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活动,抓紧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改变城乡部分存在的“新三大差别”现象,即农村比城市更脏(不干净)、更乱(无规划)、更光(绿化差)。
“收运体系”或成治本良药
“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这是目前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的基本模式,然而这套模式能否彻底解决农村垃圾困局呢?从2012 年起,我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我市“一县一场(垃圾填埋场)”已基本建成,95 个镇建成了生活垃圾中转站、10080 个生活垃圾收集点。农村面貌因此得到改善,初步改变了以往“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窘况。
生活垃圾放进村里统一配置的垃圾桶,建筑垃圾用编织袋装好放在固定位置……记者走进江东新区古竹镇水东村,茂密的荔枝林深处,随处可见路边放置的绿色、白色大垃圾桶,自然村干部保洁责任牌和倡导讲卫生、绿色环保的宣传横幅也被挂在显眼位置。“小村变得整洁了,家园变得干净了,变得几乎都不认识了。”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与水东村一样,紫金县黄塘镇腊石村也因妥善处理了生活垃圾而让全村大变样。据了解,为推进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紫金县先后制定了《镇村环境卫生考核暂行办法》、《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转运站和收集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与工作督查方案》等,并将城乡清洁工程定为“镇长工程”,各镇村均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和干部负责此专项工作。从而形成了垃圾处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能有效处理垃圾
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实情的垃圾处理模式,能持续有效推进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紫金县黄塘镇在“镇运”处理模式上的创新值得探讨。按照紫金县文件的要求,镇里的垃圾要运到县无害化填埋场去处理,但这对于偏远的镇来说,耗费的经济成本不小。考虑到这种情况,目前,紫金全县18 个镇均按要求建设了1 座生活垃圾转运站,有13 个偏远的镇同时还建成了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对于地处偏远的镇来说,将生活垃圾送往简易填埋场显得更符合实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镇中转站的投入使用,会大大增加费用成本。紫金县一些镇级垃圾中转站与县垃圾填埋场距离超过30 公里,转运一吨垃圾的综合成本超过 100 元,最高达到200 元左右。
为此,一些乡镇建议,要结合县级市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分布状况,权衡就地处理与运至县级市集中处理设施处理的服务费(包括运输费)高低,制定适合各乡镇、各村的农村垃圾治理的处理方案,建立村、乡镇和县级市多级处理、逐级减量的处理模式。对于偏远、住户分散的自然村,可考虑使用“户分类收集―村集中处理”的方式,即引导农户自行分类,分拣出来的东西能回收利用的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则由村里对其进行填埋。
农村垃圾处理任重道远,提高村民素质是关键。
镇域也可实行多样化保洁
和平县古寨镇河东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也值得推荐。进村视线所及,几乎看不见一片垃圾,空气中也闻不到牲畜粪便的气味。记者注意到,村民家门口都有四个垃圾桶一字排开,上面分别写着“可回土”、 “可焚烧”、“可卖钱”、“有毒有害垃圾集中处理”等字样,村民主动把手中的垃圾分类丢进桶中。
和平县引导村民对垃圾进行就地减量化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填埋垃圾、可焚烧垃圾、可卖钱垃圾和有害有毒垃圾,通过回收、填土、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像这样的分类方式,全县1682 个自然村已建好焚烧式收集设施4600多个。
自2012 年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来,和平县实行镇域多样化保洁。根据不同村镇经济实力,选择自觉收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方式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热水镇、东水镇实行有偿包干方式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实行公司化保洁;阳明、大坝、合水、彭寨等镇对重点路段和街镇镇区范围实行公司化运作保洁。以林寨镇石镇村为例,该镇实行上门收集的办法进行保洁。村民每天只需将生活垃圾放在靠近村街道路边位置,保洁员每天早上9 点左右会开着垃圾收集车上门收集垃圾。
处理经费难,或征收处理费
从目前我市实施的情况来看,经费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在采访中,有不少镇、村干部也反映,农村垃圾处理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资金。据了解,农村垃圾处理最需要资金投入的主要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保洁费。
据悉,目前,我市很多农村地区都还没有征收垃圾处理费,且引进社会资金也较困难,经费来源渠道少,垃圾处理经费紧张。以紫金县黄塘镇腊石村为例,由于该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村里垃圾处理费用非常紧张。虽然紫金县每年从财政里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拨款5 元,同时也要求辖区内各镇再按当地户籍人口每人每年分别以3 元和2 元的标准,补助农村垃圾收运工作,剩下的费用则由村里自行解决,但对于庞大的垃圾处理费,显然这是不够的。
为此,省住建厅的文件通知要求,除加大省、市、县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营工作的力度之外,各地市、县城区可以探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凡有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并具备条件的镇可探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最大限度筹集资金,保证县无害化处理场运营费用。
宣传教育,需要“蝴蝶效应”
这几年,和平古寨镇河东村村民陈桥娣几乎没有扔过厨余垃圾,都用来堆肥。在她的带动下,一家人都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她说,她相信通过一个人,可以带动一家人,继而改变一村人,乃至一镇人乱丢垃圾的坏习惯。或许,当下的垃圾处理,就需要这些“蝴蝶效应”。
以前,省专家在评选我市广东传统古村落时就对我市农村垃圾处理提出了看法,认为我市已评选的18 个传统古村落,首先应该是漂漂亮亮的,才能对得起“广东传统古村落”这块招牌。以林寨古村景区为例,以前曾为日出产5 吨生活垃圾而头痛,如今,该景区配合林寨镇开展的上门收集垃圾办法,积极筹建了景区保洁员队伍,可以确保景区干净整治。
其实,除处理经费缺乏之外,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文明习惯也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一大“拦路虎”。一些村民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即使把村容村貌整治得再好,没过几天又恢复原状了。再加上一些村委会缺乏自主自治概念,他们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是农村垃圾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似乎垃圾治理就是政府的事,所以积极性并不高。
农村垃圾处理,加强宣传至关重要。市住建局相关人士表示,要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垃圾处理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陋习,变政府要我清洁为我要清洁,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共同做好农村垃圾管理。据悉,目前和平县已在和平中学、福和中学、龙湖学校建立环保教育站,让学生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本报携手王立夫酒业推出品酒之旅
下一篇:对二次供水管理了解多少?河源多数市民蒙查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