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闲置校舍期待有效盘活利用 按实际情况差异化处置

 
改造后的下角小学。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教育环境的改善工作,从校舍危房改造、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到目前的教育创强,教育环境日益改善。其中,有不少农村“麻雀学校”被撤并整合,原有校舍则大多闲置下来。这些闲置校舍大多处于经济中心边缘的地区,经济价值低,难于出售,造成资源的浪费。

那么,“撤点并校”后形成的闲置校舍,该如何重新盘活,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日前,记者走访相关人士,探讨闲置校舍的盘活办法。

缘起

“撤点并校”出现闲置校舍 政协委员建议重新盘活利用

随着近年来我市各县区教育“创强”步伐的加快,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了显著的变化,教书育人的环境不断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然而,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撤点并校” 后,不少农村留下了闲置的校舍。这些闲置的校舍该如何处理,引起了市政协委员姚家芳、张源、缪国健的关注。

姚家芳告诉记者,去年,她参与民革《城镇化进程下现在农村教育问题》的课题调研,在深入五县一区各乡镇街道调研中,她发现到闲置校舍空置问题的普遍性。后在撰写提案的时候,姚家芳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据不完全资料,我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适度集中办学的过程中,约产生闲置校园面积70 多万平方米、闲置校舍面积19 万多平方米,且大部分属于国有资产及集体资产。

在调研中,姚家芳发现,这些闲置的校园和校舍,是不同年代建设的产物,其中有些闲置的校园校舍由于建成年代较早,目前已成危房;有些校舍虽建成较晚,但由于布局调整,也只能闲置“养蚊子”,部分甚至被村民用来作为养鸡场、养猪场,污染周边环境,又造成了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她认为,这些校舍大都建立在自然村的中心位置,交通方便,并且是砖木水泥结构,安全可靠,采光充足,用水用电方便,改造投入资金不用太多。

因此,为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在今年政协市六届四次会议上,她提交了一份《关于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造利用的提案》。同时,张源、缪国健也在日常的下乡调研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也提交了关于盘活农村闲置校舍的提案。

他们在提案中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对校舍处置进行监管,盘活闲置校舍,让它们物尽其用。

回应

尽快出台政策 落实闲置校舍使用职责

在收到姚家芳等委员的提案后,市教育局表示,我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适度集中办学的过程中,产生许多闲置校舍,这些校舍分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村集体资产。目前大多闲置校舍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得不到及时维修,部分校舍因念旧失修已成危房。针对实际情况,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已开始对农村闲置校舍多元化管理与处置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办学、置换、公益、变卖、拆除等多种方式,以加强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的管理与处置工作。

市教育局表示,接下来将建议各级政府召集学校、村研究方案,尽早出台相关政策,落实使用职责,防止闲置校舍失管失修、闲置荒废,避免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或变相流失。

办法

差异化处置闲置校舍 “变废为宝”让旧校舍焕发新生

“再利用”已成了现在许多闲置校舍的出路。提高校舍利用率,如何加强和规范闲置校园校舍的管理和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让闲置的校园校舍不再“闲”,是当前“撤点并校”过称中所遇到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闲置校舍,应该怎么“盘活”才能取得更大的价值?在采访中,记者走访了相关人士,探访了解闲置校舍处理的办法。

方法一:资源调配变新校舍

在撤并学校的时候,对于那些建筑质量较好的校园校舍,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布局调配,将该资源优先用于教育系统内部使用。其中,位于源城区东北直街的下角小学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走进源城区下角小学,入目眼前的是一副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崭新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功能场室一应俱全……然而,两年前的下角小学并不是这样的。据悉,下角小学创建于1908 年,学校原占地面积2340 平方米,建筑面积4567 平方米。由于学校地处东北直街的小巷子里,又背靠源城区第二中学,小学校园的可用面积十分小。

2012 年,源城区“创强”的东风吹起,源城区委区政府对下角小学所在的上城学区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并了源城区第二中学。根据源城区的统一调配,源城区第二中学的校园大部分归下角小学使用,并拆除了下角小学原南栋教学楼,新建了一栋五层高的教学楼。

通过布局调整后,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200平方米,新增学位600 个。学校扩大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提升,且完善了功能场室和设备设施,成为了一所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优质学校。

闲置的校舍,除了与附近的学校进行统筹合并外,张源表示,这些原本校园环境较好,翻新成本低的闲置校舍,可以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校舍功能等特点,通过统筹优化布局,改造成幼儿园,以加快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方法二:改头换面变产业

撤点并校后所留下的废弃校舍,大多都处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地区。张源说,通过引进私人投资,可将原本废弃的校舍改造成酒楼、旅馆,经营农家乐模式,也能使旧校舍焕发新生。

“我们现在正在开展夏令营活动的生态观光园,是东源县顺天镇白沙村闲置废弃了5 年以上的乡村小学校舍。”河源市家家乐生态农业观光园经理张俊峰指着正在开展活动的教室向记者介绍道。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兴起,东源县顺天镇白沙村这所废弃的校舍迎来了华丽的转身。

在原白沙小学的旧校舍里,原本荒草丛生、垃圾遍布、蚊虫飞舞、破败不堪的场景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校园,粉刷一新的校舍。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主体已根据需要进行了翻新改造,原本生了锈的铁栏杆已经进行了更新替换,教室内原本剥落的墙壁已粉刷一新,三四个孩子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正坐在活动室内下棋。

据张俊峰介绍,该园区正位于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内,适合开展农耕体验的旅游开发项目。去年,公司向顺天镇镇政府租用该废旧校舍,将其改造成公司的办公地点,兼具餐饮、住宿的接待功能。在校园前还有一块广袤的农业种植基地,分片区种有苦瓜、黄瓜、茄子、玉米等瓜果蔬菜。张俊峰告诉记者,平时园区主打亲子游、农村体验活动招牌,吸引了不少珠三角的游客前来游玩。当前正值暑假,园区特意开设了暑期夏令营活动,招收了一批批珠三角地区的孩子来此开展农耕体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除了改造成乡村旅游业外,一些乡镇还将闲置校舍统筹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资兴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方法三:翻新改造变活动中心

除继续办学、招商引资外,不少闲置校舍也可以改造成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场所。张源、姚家芳等建议,或改造成养老院,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孤寡老人晚年的生活问题;或建成图书阅览室、 “农家书屋”等,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公益性优先使用。比如位于龙川县鹤且林场的车田镇三联小学,在撤并后改建成村活动中心,尽管设备不是很完善,但也为群众业余生活提供了场所。

此外,针对目前部分贫困户即使有农房改造资金补助仍建不起房的实际,姚家芳建议,可在农村推广“廉租房”,将闲置的校舍用较低的租金出租给建不起房的贫困户居住。记者获悉,在四川省广安市就在推行这一措施,该市将产权属于国有的闲置村小学校舍、搬迁后闲置的企业厂房,且符合安全居住条件的,由地方政府按农村廉租房标准租给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户居住。

本报记者 刘曦/文 陈仕平/图



相关热词搜索:校舍


上一篇:大学生体验城管活动圆满落幕
下一篇:胜利日阅兵与国庆阅兵有六大不同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