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面粉厂就这样“老”去?
从市区文化广场隔江望去,那里几座圆圆的白色建筑格外惹人注目,如几根粗大的烟囱高高耸立着,饱经风雨沧桑,然又不乏独特的艺术气息,那就是曾红火一时的河源面粉厂,今已时过境迁,废弃闲置多年。回首看看江这边儿童游乐园,却是喧闹异常,这两处直线距离充其量不过3 公里,一闹一静,却是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人嘘唏不已。如今,全市 “两会”开幕在即,一些热心网友提出,独居一隅,静观江畔繁华的老面粉厂,去抑或留,何不拿出来让大家议议。
一
有网友说,老面粉厂是河源老工业最后的遗存。其实,说老也并不老,听江东新区胜利村的老辈人讲,老面粉厂建于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离今也不到四十年。规模并不小,仅厂区占地就达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就占一半,曾经红火一时,后因市场及体制变化等原因,已停产多年。
不过,对于河源工业遗存址来说,老面粉厂还真是“老”,回首看看,市区周边还有几个工业建筑的历史能超过面粉厂?河源建市已近三十而立之年,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然而,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快餐式的“写字楼”,更需要有底蕴的“原住楼”。一个城市的底蕴,也不是单单修复几座旧祠堂、建几条古街所能体现的,而应该还有更多,譬如河源面粉厂,其虽然年轻,然毕竟是那个时代工业的象征,且并非摇摇欲坠,应该不算是危楼,当然是危楼又另当别论。
二
这也正如一些网友所说,老面粉厂虽是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建筑,然以现在的眼光看,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造型,颇具先锋性、观念性,称得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符合当代艺术特征的工业建筑。
更有一些网友说,何不把老面粉厂改造成一个艺术馆,或工业博物馆,既保留了一个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老工业建筑,又低成本成就了一个韵味足、品味高、配置齐的文化艺术场馆,一举两得。在当下中外艺术场馆的建设中,利用废弃厂房、仓库改造作艺术场馆的案例不在少数,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利用的就是上世纪50 年代的厂房和仓库。在西欧发达国家,用旧厂房、仓库改作艺术展示场所,更比比皆是。与新建一个类似场馆相比,既省时省钱省事又环保。面粉厂的现有建筑造型已可满足艺术馆需要,只需对厂房内部稍作功能调整、局部改造、简单粉刷,即可使用。
三
如今,市委市政府正在推进江东新区开发,无疑这是河源城市化进程的又一大手笔。随着江东新区的开发,不久的将来,从大学城至河紫大桥一带的旧码头、仓库及一些企业建筑包括原河源面粉厂必然按规划要求拆迁或改变。不过,河源面粉厂拆与建,要相信城市决策者的眼光。
傍晚时分到东江客家堤廊边观风景,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靠近市区的一边,车水马龙,灯火辉煌,而另一边,却是有些沉寂,更有些落寞。想当年,胜利大桥的架设开通,曾让胜利村村民为之欢呼雀跃,以为可以与市区同步繁荣,不过十载已过,情形依旧,仍旧热闹与沉寂,如泾渭般分明。其实,沉寂归沉寂,从市区文化广场往江那边看去,老面粉厂那寂寞的旧式工业建筑,并非是江边那几艘破船般难看,倒是别有一番风味,颇有遗世之风韵。
四
发展不能“灯下黑”,市区也应如此,不能因为一江之隔,发展竟是天壤之别。市区的建设,不能忘了江东。对于江东的人来说,不要让他们站在江边羡慕市区的繁华之风景。江东,也应该建成人人眼羡的好风景,也应该拥有人人羡慕的好风光,也能让对岸的姑娘看过来。
独伫江边的面粉厂,就这样“老”去吗?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老去,不应该如遗世般独自观赏江对岸之繁华。有道是,繁华自有落尽时,只是不愿意看到,当繁华落尽时,你却只能留在老辈人的记忆之中,只能留在老辈人的口头相传中,更不愿相信,繁华落尽时,人们才能依稀记得你曾经的遗世风华。
张 涛
上一篇:加油红包温暖又沉重
下一篇:急功近利的选帅 救不了中国足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