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猴年话猴

再过半个多月,就到丙申年春节。申即猴,观十二生肖属相,猴堪称人类最亲近的“兄弟”,与龙、虎、马等“高大上”相比,“平民化”的猴轻灵黠慧,更惹人怜爱。

猴子的形体特征、一举一动都被人类拿来加以类比,以猴为主人公的典故趣闻、成语俗语和文学作品,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长廊中的一道别致景观。

《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友会谈丛》就记载了一母猴为子复仇轶事。话说一母猢狲被抓,系于马院,其子跳跃出院,为鸱所搏。母号呼奋掷,昼夜不绝。一旦啮其绳而逸之,于庖中窃肉置瓦沟上,潜身屋隙间,伺鸱下,躩跳而擒之,遽抉双目,次除两翅,哀号数声以祭其子。

文学家郭沫若曾考证,从神话人物帝喾为动物神祗猴,可推断猴曾被当作原始图腾,猴最初应该是殷人的图腾。殷人认为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笔者多年前踏访东源县久社,在一未知名的山顶看到过一猴脸人身石像,解放前天旱时节,周边村民常拜祭求雨,打醮时也常抬着这一猴石像在周边村庄游行。当地村民是否把猴当作原始图腾来拜祭,不得而知。

因“猴”与“侯”同音,古人一直视猴为象征升迁的吉祥物。如猴骑马上为 “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负子的“辈辈封侯”等。如今和平林寨古村落的一些古建筑,就有类似图案雕刻于府屏、画壁之上。和平下车镇白面嶂的坤山大宫碑坊,柱两边动物图像,左为猴,右为象,足可见猴在客家人心目的地位。

挂石攀云日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 读宋代陈允平的《观猿》,一群活跃在深山老林的猴怡然自得的情态如在眼前。不过,笔者幼时见到的猴却并无这般自由。旧时逢年过节,一些乡间耍猴艺人常到村里演出,最常演也最逗人开怀大笑的节目莫过于“沐猴衣冠”。在锣声变化和艺人不同唱词中,训练有素的猴子不断变换面具和盔头,时而妆文官,时而扮武将,时而又是一付王爷相。最后当艺人唱道:“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猴子就拿出一个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对着观众龇牙咧嘴,活脱脱一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人生舞台上的 “猴戏”了,经久不衰。《史记》载,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试想想,聪明如项王者,古今有多少?然“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 之材,古今又有多少?其实,真正的幸福从不炫耀,真正的智者从来是锦衣夜行!夜行,所有的快乐都是内心深处的快乐,所有的幸福都是宁静的、平和的、低调的幸福。岂不知,幸福太过高调就容易跑掉,美好晒得多,就蒸发得快。

如果一味强化斗富炫幸福,人就彻底沦为消费物的奴隶,结果必然导致灵魂日渐麻木,生命中内在的、真实的精神需求就被遮蔽。山城和平早在2014 年就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会,研究成果颇丰。窃以为,为什么要纪念王阳明,就在于其“心学”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阳明早在五百年前就认为,人都有一种纯粹至善的良知,为人的基本任务就是把这种良知推广到自己所处的事事物物中,使万物也能皆得其理,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得靠自己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只知而不行或者只行而不知都是不对的。

有道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春节将到,何不学猴“奋起千钧棒”,学会理智地驾驭幸福,学会在财富面前超越财富,注重充盈内心世界,在眼界见识上提升自我,突破生命上限,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超越,即遵循内心的良知,达到宁静于四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张 涛



相关热词搜索:猴年话猴


上一篇:手写春联更传统
下一篇:挂牛头卖猪肉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