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把旧俗玩出“新味”来

常言道,年乃百节之首。年关将至,盘点河源旧时年俗活动,还真不少。同治十二年《河源县志》载,“立春先一日,市中各行铺例扮杂剧鼓吹导引,令尉儒学同至东郊,祭芒神,迎土牛,观者群聚,或撒米谷以祈丰年。上元十一夜起,各神庙及街里张花灯,嬉游歌舞至十七夜止。”

可以想象,处于农耕文明时代的老槎城人,过完春节闹元宵,看戏剧,赏花灯,逛庙会,恭奉天后娘娘出游……好戏连台,一幕接一幕,让人应接不暇,整个人儿舒适而安逸“躺”在年俗里从正月头到正月尾。

然看看当下,工业文明时代,年沦落到跟其他节日一样,再也没有“百节之首”的热闹劲儿。即便是在河源这样的欠发达的山区市,亦是如此。春节前,忙着回乡过大年、走亲戚,没热闹几天,又要忙着回城上班。不过,传统的春节总给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人们的怀旧心理,常常会留恋旧时的春节,就像一个人长大后总会留恋小时候母亲做的饭菜最好吃一样。

如今,有多少民俗活动已然沉寂。拿紫金龙窝的象舞来说,其曾是当地庆祝春节独特的民间舞蹈,寓意如意吉祥,流传有二三百年历史,龙窝也曾是我市解放后唯一保留的有舞象活动的城镇。不过,象舞在龙窝已绝演多年。笔者在龙窝宝洞村看到一表演象舞的道具,高达2.5 米,宽1.5 米,可惜的是,道具落满灰尘不说,还被老鼠咬了好几个大洞。

然说起民俗活动,河源也并非是一片沉寂。最近,和平庐江舞龙舞狮艺术团就推出一“狮王”,全长达10.5 米,仅狮身长7.5 米,狮头达3 米高,最宽处达 1.49 米。想驾御“狮王”,需4 个壮实汉子,堪称“河源第一狮”。“狮王”一出,百兽皆伏。表演所到之处,无一不受到当地村民的喜爱,争相与之合影。说到 “狮王”,艺术团团长何浓柱说,搞民俗就是要创新,要注入时代新元素,要对得住现代人的“新口味”。

对于旧时的民俗活动,一直存在着颠覆旧俗还是回归传统的争论。其实,春节就如人们手中的橡皮泥,用一些想象和智能,可以玩出无限创意来,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心、高兴、愿意。生活富足的今天,吃喝玩已不是春节的时尚,关键是追求花样、个性和心情才是过节目的。

春节,作为一圈圈历史年轮的起点和终点,是大浪淘沙积淀的传统河床,也是一时风尚激起的文化浪花,必然会打上时代的刻痕。旧的习俗依然是美丽的,创意方能让节日更有滋味。

据报载,在“拼爹”、“拼房”、“拼车”盛行的年代,江浙一带春节流行起了一股“拼”风,村与村之间“拼”着办社戏,既省钱又热闹,不单单一两个村,有时是四五个村合着办,年味也变得更浓了。鲁迅笔下的社戏,也是越来越红火。“拼”着办社戏?当地人也曾一度担心,“拼”起来办会不会不好看?要到隔壁村去,有些人会不会嫌麻烦就不去了?可现场火热的气氛打消了人们心中所有的疑问,场面比以前更热闹,更增添了社戏本身那浓浓的年味。

“拼村”办社戏也再次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理儿,文化创新贵在节俗的创新,宜融新意于旧俗,方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从古到今,人类的进步就在于不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我用我的方式过年”,应该成为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要用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玩出春节旧俗的“新味”来。

和平彭寨镇墩头村连续三年举办 “小村春晚”,而舞台却是不足一百平方的简易操场。近千名村民,照样乐在其中。笔者试想,经过两轮“双到”扶贫,不少村基础条件应该比墩头村好多了,至少还有一个“戏台子”,那为啥不利用起来,拿出那“土得掉渣”儿的年俗“家当”来,亮出那人人叫好的“绝活”来,玩出咱老百姓的精气神来,更让城里人看过来,咱乡下过年,热闹劲儿不比城市弱!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人们,何不趁着过年回乡体验一番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呢?

张 涛



相关热词搜索:旧俗


上一篇:“文化大餐”要贴近群众
下一篇:地铁里吃糖被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