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城与乡

春节期间,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这几天,北京写字楼里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 挤上火车,陆陆续续回到铁岭、回到建福、回到广西,名字又变成了桂芳、翠花、秀兰、大强、二饼、狗剩……”

这个段子除了给我们带来欢笑之余,又有点感同身受。有的人觉得有点讽刺,但却也道尽了一部分事实。“Linda”们生活的城市,与“桂芳”们生活的乡村,都是真实中国的一部分。如何协调城乡发展,如何让“Linda”回到乡里依然是 “Linda”,是我们一直所盼望的,也是检验国家的发展是否协调、均衡、健康的重要指标。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因为修好了路,才会接受到外界的物资,也就是新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或者接受新事物,才会成功、致富,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也成为了缩短城乡距离的一个首要措施。

受益于“火车6 次大提速”、“建设8 小时高铁圈”等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回家的选择变得更多,特别是高铁的普及,很多人“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春运归途不再像以前那样狼狈了。然而,我们还需要看到,在完善交通网络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毛细血管”不够畅通,尤其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很薄弱。通往乡村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仍未完全打通。《新华每日电讯》就报道了一个“Linda 还乡”的故事——外出务工人员从广州乘坐高铁到湖南溆浦南站,只需要4 个小时;但从高铁站走回雪峰山地区的北斗溪乡黄田村,却需要大半天。

高铁和高速公路的通畅遮蔽了一些乡村公路还很落后的现实,在他们那里,通往百姓家门口的路仍未修通。畅通“毛细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也是拉近城与乡距离重要的一步。

拉近城与乡的距离,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大兴发展,可留在农村的人力资源现状却让人有些犯难。人才匮乏、青壮年缺失成为了制约乡村发展的一个阻力。

众所周知,现在农村只过三个节,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留守在村里的,都是老幼群体,中青壮年都在外务工,只能每到节假日的时候回乡看看。

国家倡导新农村建设,但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新农村又有谁来建设呢?建设新农村并不是给农民盖上新房,这不叫新农村。唯有“富” 起来了,农民手里的票子多起来了,才是名副其实的新农村。否则,农村依然是农村,没有发展前景,春节一过“翠花”还是会回到大城市继续当“Linda”,乡愁很快会被工作的忙碌与大城市的五光十色“掩埋”。一切希冀都会就此成为过眼云烟。

一年一度的回乡潮都会裹挟着淡淡的哀愁,许多人都会感叹欠发达的故乡还在不断衰败。三五个旧日好友聚会,在一顿寒暄过后,也会谈到大城市生活不易,融不进城市,可如果让自己回故乡欠发达地区发展,又不愿意。因此,有能力、有渴望的人继续飞出小山村,剩下的继续在家发展。然而,想要进一步缩小城乡的距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经济发展上。当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掌握了一技之长,又何愁在农村里站不稳、站不住呢?

因此,在政府层面,一门心思抓发展,引进更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引导人们树立就业观念,进行必要的技术与就业培训,让其有能力在当地谋生并安顿下来。唯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提供更优惠的政策,给人以广阔的施展平台,才能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才能让“Linda、Mary、 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愿意回来工作,且让“Linda、Mary、Vivian、 George、Michael、Justin”在自己家里继续是发达地区那个光鲜亮丽的自己,而不再是“桂芳、翠花、秀兰、大强、二饼、狗剩……”其实,让小地方也享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让偏远地区的民众也有畅通便捷的回家路,才是检验国家的发展是否协调、均衡、健康的重要指标。

刘 曦



相关热词搜索:城与乡


上一篇:向坚守岗位者致敬
下一篇:一纸空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