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看待“高考状元”
铁打的高考,流水的考生。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后,备受舆论关注的“状元”也纷纷出炉。这不,高考成绩甫一公布,各地的高考状元就纷纷从苦读的台灯下走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各大名校也使出浑身解数奋力争抢,希望把“状元”们接到自家学校去。
就“高考状元”而言,一个高中生,不拼爹、不靠钱,通过勤奋学习,凭借优异成绩,成为焦点进入名校,这对普通家庭子弟无疑是极具正面、积极意义的。然而第一名的“状元”只有一个,优秀者却可以有很多。把孩子扶上进步的阶梯,让他们尽可能成为一名优秀者,才是我们对“高考状元”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
废除科举制度百年后,人们对“状元”的追捧热情依然不减。“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在长达1300 余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巅峰的“状元” 郎,则是屈指可数,这也就培育了中国人深厚的考试文化和“状元情结”。
到了今天,虽然“高考状元”不可能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和地位,但在现实社会,“状元”仍然能给学校和家族带来很大的光环和荣耀。家境贫困的孩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迎来了新的人生,带领家族走上康庄大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也是不少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原因。
二
“状元”人人爱,其实也体现着社会对奋斗者的认同。从小学到高考,这条路上有太多的高山需要翻越,能坚持下来并爬到最高峰的人,必然是用流过的无数汗水,才能换得这一次的辉煌。越是难得,越是珍惜,这是人之常情。正是这种难得,让“高考状元”被热炒,成为了不少商家的营销手段。
近些年,全国上演了一出出类似 “高考状元敕封典礼”,“高考状元披红戴花骑马游街”的闹剧,又比如广东某地产公司奖出133 平米的“状元房”,武汉一小区高调在大门口悬挂横幅称该小区是“状元的摇篮”……对“高考状元” 的消费一步步推向猛烈,甚至失去理智。近年来,随着录取率提高、招生面扩大,高考这座独木桥也变成了四车道、八车道,越来越多的学子能够考上大学了,社会对高考的认识才渐趋理性。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旅程, “高考状元”也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符号”,我们没有必要把高考看成救命稻草,也无需去神化“高考状元”。“高考状元”也是人,除了努力学习,有“学霸”光环,他们也会有打球、听歌这些爱好,加上考试本身带有一定概率的偶然性,今日的 “高考状元”未必是明日的“人生赢家”。
三
人生是一场长跑,一步领先并不意味着步步领先。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也逐渐从知识型向技能型、创新型过渡,一场考试的胜出者,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所有领域都是佼佼者,以平常心看待高考和 “状元”,让“状元”们有一分开心而不受虚名所累的心情,让更多孩子从他们身上学到真正的求学方法论,才是社会应该做的。
经过高考,上大学之后,许多人会逐渐发现,你的成绩在第一名还是第十名,对你的未来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人生的成功和“高考状元”这个曾经辉煌的名头也没有关系。对于“高考状元”来说,从进入大学起,就应该忘记自己“状元” 的名号,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奋斗,争取在未来的某个领域“再辉煌一次”。
叶圣陶曾说:“考卷只是成绩的小部分,要看整个莫如看人,人表现全部的成绩。”希望正奋战在高考路上的学子和正处于社会赞美中的“状元”们,不要过高地看这小部分成绩,而是关注全部的成绩,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创造辉煌。
谢素婵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