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发展和精准定位是必由之路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新常态下,报业该走怎样的融合发展之路?”5 月19 日至21 日,以“报业突围”为主题的中国报商联盟(十堰)峰会暨全国百家媒体老总看十堰活动在湖北十堰市举行。包括河源晚报在内,来自全国超过120 家报社、近200 位媒体大咖共同研讨报业在新环境下的生存之道,探寻媒体融合及跨界发展路径精准定位。
十堰境内资源丰富,发展绿茶得天独厚。近年来,该市以茶产业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茶叶成为当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目前,该市茶叶基地面积已达72 万亩,各类茶叶企业 300 多家,开发了以绿茶为主,红茶、乌龙茶、黑茶、茶提取物、茶食品、茶工艺品等七大系列100 多个产品。2015 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5000 吨,生产产值25.5 亿元,综合产值71亿元。
不仅仅是茶叶行业,如今,精准定位谋求发展在十堰已形成共识。十堰报业集团精耕本地读者,主动跨界发展,走出一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转型成功的原因,在于充分发挥报纸优势,在用户群体上同样做到精准定位,精细化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也要定位精准,切勿粗放发展。”谈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十堰样本”,一资深媒体人如是评价。
当前,报业求生的机遇在哪里?又怎样走出发展困境?在“报业突围论道武当”论坛上,一些媒体大咖认为,报业转型迫在眉睫,既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报纸自身的努力。但是,报业无论怎么转,都要留住报纸的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新闻本身。同时任何变革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来定,要因地制宜。
报业转型,跨界发展,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摸着石头也得过河,再难走的路也得走,即便小步也要快走。本报对此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报旗下的河源新闻网、教育周刊、河源图库、河源晚报官博、河源晚报官微等,受到了越来越多“报粉”的关注和点赞。如本报航拍工作室上月独家制作的“720 度漫游河源”,刚一推出“报粉”就好评如潮,几天间点击量就达200000+。
上一篇:结对帮扶见成效 真情感谢送锦旗
下一篇:中兴通讯河源项目7月将启动搬迁工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