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融合是“老火煲靓汤”
推动深河融合,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在市经信局副局长张敏看来,“东进”与“南融”在政府层面释放了加大力度的信号,而市场力量其实一直在慢火细炖。老广爱喝汤,深河融合恰好是“老火”煲出的“靓汤”。
在接受联合采访组的采访时,张敏一开始就列出了“3 个60”。第一个“60”说的是人脉渊源,河源和深圳历史同属于惠阳地区,目前在深圳生活工作的河源人超过 60 万,当中有不少实业家成为河源的投资者;第二个“60”说的是产业分工,目前河源规模以上企业有500 多家,其中60%以上来自深圳,参与深圳的产业链分工比较紧密;第三个“60”说的是区位交通,高速高铁大大改善两地之间的交通,60 分钟生活圈正在形成。
在这道“老火靓汤”里,规划占地3000 亩的中兴通讯河源基地无疑是头号产业项目。目前,该基地的厂房已全面进入室内装修阶段,配套的职工宿舍楼也已封顶,中兴通讯深圳生产基地将在今年7 月启动整体搬迁工作。长期跟进项目进展的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衍楠表示,选择河源是中兴通讯老帅侯为贵亲自拍板,因为立足于中长远发展,中兴通讯必须走出深圳,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还表示,就产业融合而言,“河源并不远,河源并不穷”。“不远”是指高速路网完善,以前深圳到河源需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只要2 个小时;“不穷”则是指河源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生态优势成为投资者的重要决策考虑,更何况河源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不是产业转移,而是产业延伸、产业拓展。”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深圳总部+战略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向周边地区产生合作共赢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河源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深圳总部企业理想的产业延伸地,河源应与深圳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总部企业构建总部+基地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深圳现代产业的先进制造、研发和培训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河源工业支柱,深圳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河源目前产值排名前两位的企业是西可通信和美晨通讯,都是深圳企业在河源设立的手机生产基地。张敏认为,“南融”和“东进”要找到较好的产业对接突破口,深圳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规划重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等,这些都是河源希望能够发展并有条件进行相关配套的产业。他直言: “深圳有龙头企业,河源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做好产业链配套和服务。”
《深圳商报》 《河源日报》 联合采访组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