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发力 记和平古寨三联村驻村干部

驻村干部与三联村村民亲切交谈。

今年36 岁的梁春联是和平县古寨镇三 联村的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只 用一个月时间就把自己70 平米的新房建起 来,预计春节前他可以搬进新家了。

三联村位于和平县东南部,距和平县 城30 公里,距镇政府3 公里。全村共有耕 地面积430 亩,山地7500 亩,人均耕地0.4 亩,山地0.7 亩。为了让这个村能早日脱贫 致富,来自市经信局的万梨云、周维简,市 审计局的曾秋雄,市高新区管委会的蓝天 明4 名扶贫干部组成团队,在今年4 月29 日 以小组形式走进三联村,期望用他们的努 力让村民脱贫致富。

起早贪黑摸查精准识贫

刚来到三联村的万梨云4 人,可谓是 “睁眼瞎”——对村里的情况基本一无所 知。为了能够快速熟悉情况,精准排查出 村里的贫困人口,万梨云4 人每天早上6 点 就起床,赶在村民下地务农前进行交流,然 后进行实地考察、核验。每天需徒步20 公 里、200 毫升的水壶至少续水6 次、睡眠不 足6 个小时……正是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 状态下,万梨云4 人在15 天内就精准核实 了三联村的贫困户28 户、贫困人口90 人, 并制定了15000 多字的《精准扶贫(2016)工 作计划》和《三年工作方案》。

在这15 天的摸底调查中,最让万梨云、 周维简、曾秋雄和蓝天明4 名扶贫干部头疼 的就是:三联村应该实施何种项目才能在 三年内实现村集体经济脱贫目标? “三联村自身条件决定了无法发展工 业。”4 名扶贫干部判断,三联村四面环山, 连片的土地不多无法大面积开发,村里也 无工业用地,且有山泉水的地方都属于广 东生态林保护区,还是东江流域地质灾害 多发地带,容易山体滑坡。经过反复商讨, 4 名扶贫干部制定了两个措施,一是筹措资 金投资县工业园或市高新区80 万元(年回 报5.6 万元或8 万元);二是筹措约80 万元 的资金在村内建设一个光伏太阳能小型发 电站,争取年收益超过10万元。

方案提交后,最终由副市长、挂扶三联 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春森与三 个部门商讨,确定实施第二个方案。同时, 结合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到2018 年 确保三联村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并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 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 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现行省 标准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 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的45%(约8000 元),三联村人均可支配收 入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60%(约10000 元)。

“党建+”助力精准扶贫

三联村曾是“ 软弱涣散党组织问题 村”,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万梨 云认为,只有通过加强三联村党建工作,把 与实施精准扶贫中心工作实施同频共振, 发挥当地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才能确保 三年计划顺利落实。

为此,扶贫小组特别制定了三联村党 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计划,并在6 月中 旬上了第一堂党课。6 月29 日,谢春森带 领分管部门负责人到村里调研、指导帮扶 工作,在获悉此情况后,现场以《如何做好 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题,从加强党性修 养、坚持为民宗旨等角度进行阐述,希望全 村的党员干部能够发挥带头作用,共同实 现三联村脱贫目标。在扶贫小组的熏陶 下,不到半年时间,三联村的党支部就吸纳 了2 名预备党员和3 名入党积极分子,且在 每周的党课学习中,越来越多的村民会主 动参与进来,主动追求上进。

单凭三联村的党员干部带动依然有局 限性,那能不能将党建的范围扩大呢?当 得知河源供电部门正在开展支部联建工作 时,万梨云进行了一次尝试:与和平县供电 局主动对接、商议,提出三联村党支部与该 局的古寨镇供电所党支部实行“1+1 支部联 建”。7 月27 日,三联村党支部与古寨镇供 电所党支部举行了“支部联建”协议签署仪 式,三联村成为和平县第一个实行“支部联 建”的村。根据联建工作协议,两个支部定 期上党课、相互帮带,共同学习党章等知 识,不定期通过QQ群、微信群分享全国各 地好的党建经验,从而深入推进两个支部 联建共创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 中的重要作用。

三联村两年前装有路灯29 盏,一到下 雨就会出现“罢工”现象,村民夜晚出行十 分不便。为此,古寨镇供电所派出工作人 员对路灯进行“体检”维修,解决了路灯不 亮或不稳定的情况。这只是驻村工作队、 村委会、供电所通过“支部联建”为村民解 决的其中一件实事,接下来,“支部联建”还 将着眼于解决村民关心的其他实际问题, 并准备对全村的供电设施进行维修、改造 或新建。通过“支部联建”的方式,搭建起 双方双向交流沟通、服务群众的平台,有力 提升了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取得了 “1+1>2”的效果。

本报记者 谢思思



相关热词搜索: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发力


上一篇:东源蓝口礤头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见实效
下一篇:省委宣传部与浦发银行合作,开创广东“文化+金融”新格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