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陈村蜕变,看得见的幸福

驻村工作队在贫困户陈星光家了解情况。

站在东源县黄田镇陈村村老茶顶山头, 举目四望,风景怡人,远处粉山似黛,片片梅 林点缀其间,不胜妖娆;山谷,数十亩鱼塘波 光鳞鳞,鱼欢人乐;山腰,一垄垄茶畦已推 好,几位勤劳的村民正在为种茶做最后的准 备工作,而山巅,一条新修村道如白色稠带 般盘旋而上。

12 月6 日,看着在深圳盐田区卫计局、 区总工会驻陈村村工作队帮扶下,刚刚开辟 的120 多亩老茶顶茶园基地,陈村村村支书 陈国富用“看得见的幸福”向记者畅谈了村 里未来的发展前景,称这将是陈村村未来经 济发展的“引掣”,可以围绕茶园基地做好村 级经济发展“大文章”,让陈村村村民代代受 益。而这一切变化,从工作队5 月23 日开始 驻村算起,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

“看得见的幸福”

这个山头虽说叫做老茶顶,但自打陈国 富记事起,这个山头既无茶树,也无老茶树, 有的只是超过半人高的茅草。陈国富告诉 记者,这个地名是村里客家先民开宗立业时 起的地名,听老辈人讲,当初种了很多茶树, 后来不知什么缘故,一株茶树也没有留下, 但“老茶顶”这个地名却一直在族人中口头 相传并留了下来。如今,靠着工作队的帮 扶,陈村村开辟了这块面积达120 多亩的茶 园基地,“老茶顶”也终于名副其实了,这真 是全村人“看得见的幸福”。

据了解,陈村村有林地1.3 万亩,除了集 体山林外,每户村民至少还有60亩山地,每家 每户都或多或少种有茶叶,种植茶叶收成也 一直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驻村工作队队 长何海峰告诉记者,包括这120 亩茶园在内, 工作队计划投入自筹资金140万元,种植180 亩陈村茶,采用贫困户承包管理制度,合作社 统一采茶、炒茶、销售,并按“贫困户+合作社+ 村委”的形式进行分红,直接带动贫困户增 收。全部投产后,每亩预计年收益8000 元以 上,年总收益约160 万元,农户可获得租金收 入和分红增收机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通向“幸福大道”不止一条

陈村村位于东源久社河源头,整个村庄 地形如同一个锅底,四周环山,全村民居以 一200 多年龙眼树为界,分上村与下村,村民 进出仅一条村道。2005 年,村里乡贤李观兰 牵头并捐款5 万元,成立修建村道委员会,亲 自起草修建村道方案,组织人员外出募捐, 共筹集资金30 多万元,修建了村道,一举结 束了村民行走泥巴路的历史。至此,村民 “行路难”得以初步解决。

“如今,通向‘幸福’的路不止一条,陈村 村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环形村道。”陈国富告 诉记者。工作队驻村后投入资金156 万元, 新建陈村村桥头到茶叶基地约4 公里的水泥 路,完善后可以解决村民人车混行、会车困 难等问题,初步形成陈村村环行状村道。不 仅如此,除了新修的村道外,工作队还计划 顺着河边,铺设一条景观道。

“幸福效应”远不止此

“沿河边的村道修好了,我河边种的庄 稼往回运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手抱肩挑 了。”陈村村塘纯小组的贫困户陈星光的一 番话无不显示了他那“农民式的智慧”。也 许景观不景观,对他这样目前还正在贫困线 上挣扎的人来说,还有些遥远,最现实的是 通过自己的努力多赚些钱,养家糊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何海峰说,要帮 陈村村村民甩掉贫困的帽子,就要把这个村 建设好。为解决村民的垃圾堆放问题,驻村 工作队计划帮村里新增80 个垃圾桶,推进美 丽乡村建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计划投入 38 万元增设路灯,解决村民夜间出行问题, 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计划投资50 万元, 修建村道两边排水圳1.6 公里,提高农田耕 地“防旱、防涝”能力。除此之外,工作队还 计划投入资金25 万元,在陈村小学楼顶安装 27 千瓦的光伏发电组,完工后采用自发自用 模式保障村集体用电,包括村民活动中心、 文化广场、路灯用电等。

如今,陈村村脱贫路线图已经规划好,村 民正行走在脱贫奔康大道上。记者深信,有深 圳市盐田区卫计局、区总工会的真心帮扶,到 2018年,陈村村必将大变样。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陈村


上一篇:高新区生态岛或建体育公园
下一篇:金融机构开展宣传 防范新型违法犯罪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