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赑屃出土随感
在今年“谷雨”即将到来之时,河源龙川出现了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在佗城南门码头工地上,施工人员挖出一个大 “石龟”。这庞然大物让人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
佗城出土的文物不在少数,如此近在眼前的却是这一次。我和朋友迫不及待地从县城赶去佗城,县城到佗城只需15 分钟,未到佗城已经疑问成堆:文物出自哪个朝代?原来放置何处?有何象征意义?
匆匆到了安置石龟的佗城电影院旁,我远远看见一只大石龟趴伏在地,小心翼翼靠近它,只见龟体刻的阴纹清晰可见,由红砂岩石雕刻而成。即使刚从土里翻出来,它也那么高贵那么矜持。凝望良久,我才掏出尺子丈量着,石龟长1.66米、宽1.33米、高0.68米,前足宽16.5 厘米,眼长6 厘米。构造对称,栩栩如生,让我不禁感叹它的完整。
据佗城景区人员介绍,石龟重约3吨左右。背部留有承放石碑的凹槽,但在现场未找到石碑。专家现场考察后已经鉴定,“大石龟”其实是“赑屃”,是明代文物。赑屃为古代祥兽,是古代神话中龙王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俗称“龟驼碑”。
龙王之子现身千年古县龙川佗城,沸腾了整个县城,吸引无数向往美好与祥和的人们纷至沓来一睹 “龟”采。无论是谁,站在赑屃面前的那一刻,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历史的伟大。在东江河边听了600 年涛声的赑屃,开始聆听人类赞声一片。
有民间传说此“龟”当年背负着一个碑,碑上有“阿弥佗佛”四个字,是镇在路边或渡口用来辟邪化煞的。专家指出,“龟驼碑”一般出现在庙宇祠堂。佗城出土赑屃,证明佗城庙宇明朝期间就香火旺盛、远近闻名,由此说明佗城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挖掘和研究。
而赑屃从古到今都象征着重要文化。权利地位的象征,长寿吉祥的象征,图腾崇拜的象征,不管哪一种,它的起源都来自中原。而全国各地赑屃的出土之地都处在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有北京、江苏徐州、河北正定、河南安阳。这次赑屃出土在佗城,重现了当年赵佗把中原文化传播在龙川的脉络。
赑屃的出土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古代艺术品,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制造这种灿烂文化背后的技术及产生它的那个社会的结构,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根基。
从佗城电影院出来,我往出土赑屃的南门码头走去,去南门要经过学宫,经过百姓街,经过越王庙,短短几条街让你瞬间穿梭于秦汉古风、唐宋遗韵、明清风情而不知不觉。
到了南门古渡口,河水已经淹没了半个码头,又到了东江河涨的时候。河边的天后宫旁有挖土机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期待着第二个赑屃的出现。
几个南门街的居民在一棵大榕树下闲聊。他们揣摩着赑屃和置放赑屃的庙宇是损于文革期间,可是镇上好几位老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从未见过龟驼碑。老人们都是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如果排除了赑屃损于文革的论断,那么除了文化大革命,史上会有什么事件会让一座庙宇销声匿迹,古物全无?难道不是人为,而是自然灾害?翻开《龙川县志》,里面清清楚楚地记载,明永乐三年大水灾;清乾隆十五年四月大水灾,田园多被淹没冲溃。同年七月初十复大水,堤屋多崩,天后宫的古榕和岭西下板桥均被冲倒。史书记载佗城从元代到民国一直水灾频发。而自古就有水推千斤石,难推四两铁的说法。赑屃被发现的时候正是面朝下,背朝上,仰翻在地。如果说赑屃和置放赑屃的庙宇损于水灾也不无道理。
不管地面上如何朝代更替、物换星移,赑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也许是历史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让它出现。从来不担心出现得太晚,因为时间只会增加它的魅力。
600年前的赑屃穿过了明朝,穿过了清朝,穿过了民国,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太平盛世里。抬头望天,一片片白云施然而过,就像六百年前的样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