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乡村土楼墙上的历史
有人说,历史就是风干的标语。每次下乡,记者每每看到那些刷在乡间民屋上的“文革”语录标语,如同欣赏一幅幅涂在墙壁上的时代图景,斑驳陆离的墙皮和渐淡的字体颜色把历史的时代变迁浓缩在同一个时空里。当然,随着岁月流逝和时间推移,土砖墙上的字虽然看上去并不那么清晰,但透过“永远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 “毛主席万岁”等墙体标语,仍可感受“文革”那段历史时期的生活氛围。
前日,记者在和平上陵翠山村润德楼门前看到“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红色标语,由翠山村退休教师吴革荣在上世纪60 年代所写。有学者认为,标语在中国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再因政治、政策变化而成为当时当地的风向标,甚至可能成为某时某地的重要元素。确实,润德楼,与村里其他老屋相比,并无特色,然在那个年代,因为这则标语而增色不少。
标语历风雨不褪色
翠山村,从粤赣高速路上看,只能看到茫茫的竹海,星星点点的村庄掩没在竹海深处。走近翠山村,见到依山而筑的民居,田间的秧苗青青,田埂荷锄而作的村民,方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村子的存在。润德楼也是如此,从高速路上只能看到屋脊一角,墙壁上所写“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红色标语,历经50 多年风雨而不褪色。
“愚公移山”,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1957 年10 月9 日,毛泽东为山东莒南县厉家寨的变化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从此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造山河、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成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精神力量。
文字与绘画的精品之作
有学者研究证明,“文革”时期的视觉文化由语言文字与绘画艺术共同驱动,标语文字的设计方法逐渐成为了一套完整而且有法可循的设计方法,在这场宏大的政治运动里,以有限的技术条件和传播手段, 将其功用发挥到了极致。
这则标语就是例证。吴革荣说,这标语是1969 年左右写的。当年书写时,他别出心裁地在标语下面还绘着一骑着马戴着帽子的年轻人,大门两边,一边一个,寓意 “骑着马要赶英超美”,画面整体效果相当不错,还得到了当时公社领导的表扬。记者注意到,目前只剩下左边一幅画,右边的只剩下一些痕迹。
说起这些,翠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吴水彬说,当时吴革荣教学经验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很受村里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那一手字写的特别漂亮,粉笔字刚劲有力,毛笔字也是下笔如神。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样众多的展示平台和机遇,吴革荣的才华就这样被埋没了,只能在这些乡间墙壁刷写标语。
呼吁选择性保护
标语是一个时代的印迹,简短的文字里面,尽显历史沧桑。这些散落到乡间的 “文革”老标语,“老”只是外表,老有老的价值,老有老的味道,其所蕴含的时代信息和那种精神气概,对当下依然启示良多。
如今,多数标语已风雨斑驳,如何让这些“文革”旧标语留下永恒的记忆呢?着力于保护仁风亭的紫金陈炯昌对此认为,“文革”已过去近五十年,然是一段无法回避的历史,能够给人思考的也就是这些标语。想当年,全国山河一片红,能刷上标语的地方,都是那些火红的标语。而今,能够留下来的,也就是这些火红的标语,也许再过若干年,这些标语也将成为文物,不管它见证着的是什么样的一段历史。当前一个事实是,这段历史遗存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建议进行一些选择性地加以保护。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吴焕逸
上一篇:东源康禾仙坑八角楼和四角楼
下一篇:傻 妞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