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客家童谣
客家童谣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朵奇葩,它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兴趣、认知等特点出发,经过客家人口耳相传、代代相传,精心提炼而成,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节奏轻快,朗朗上口。
小时候,我们的生活中没有CD,也没有 MP3,更没有KTV,但因为有了客家童谣的陪伴,我们的童年依然过得有声有色。一首首家喻户晓的客家童谣,穿插在我们的生活琐事中,串起了一个个简单而又快乐的日子,点缀着我们的童年记忆。
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屁孩,笑嘻嘻地围成一圈,异口同声地唱着童谣:“ 点纸囊腻,囊藤石帝,石帝顶岗,牵牛过岗,岗叶枇杷,下叶老爷,铜杯铁杯,点到耐个阿姨好去归!”唱的过程中还得有人负责点数,每唱一个字就用手指点着一个人,最后被点到的人,必须自觉地站出来,把眼睛闭上,其他的人则一哄而散,藏了起来。一首有趣的童谣,为一场有趣的游戏隆重地拉开了序幕。
其实,唱童谣并不仅仅只是孩子们自娱自乐的专利,大人们也会唱,而且还会耐心地教我们唱。
“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 “小斑鸠,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大人们经常用这些童谣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囊腻仔,棒棒飞,飞到阿姨竹兜尾,阿姨踏板送基归,走到半路一条蛇,吓去阿姨眼伽伽。”这是大人们用童谣教我们认识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一些基本特性。
当然,大人们也会用童谣逗弄、取笑我们。如果左邻右舍有哪个小孩哭闹不止,大人们会用手指划拉着自己的脸,对着孩子唱:“羞羞羞,冇面见阿舅,阿舅买个火腿饼,食去凛慷慷。”当看见有的小孩牙齿坏掉了很不整齐时,大人们又会唱:“缺牙耙,耙猪屎,耙唔烂,耙到半路捡鸡屎。”这个时候的大人们,嬉皮笑脸的,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架子和威严。
一首首童谣,就像是一条条感情的纽带,把我们小孩子和大人紧紧地连在一起,又像是大人伸过来的一根根拐杖,牵引着不谙世事的我们一步一步地触摸着这个世界,一点一点地懂得了什么是情和理、道和义。同时,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通过童谣音韵的转换连接,诙谐风趣,又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拓展能力。
谢淑敏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