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桂山茶再现“奉茶”遗风

经常到源城七寨湖公园骑行的市民可能品尝过当地免费奉茶点供应的茶水。奉茶点紧临山边,面积不大,也貌不惊人,一杯茶水也不多,然饮之可解周身疲乏,更可品尝到原生态茶叶的醇香,畅饮几杯再出发,换来一路欢声笑语,盛满整个七寨湖。市民可能不知道,这个奉茶点的茶就是广东崇志实业有限公司义务提供的桂山茶。记者日前从市崇志种养专业合作社了解到,桂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其第十一代制茶技艺传人叶贵平为项目传承人。

有着“仙茶”美称

古人多认为上好的茶品,多产于高山峻岭,受云雾雨露滋润,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而桂山地处粤东北山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泉甘洌,气候温润,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故桂山茶有着“仙茶”的美称。《大清一统志》记载:桂山,在县(河源县)西十五里,高约五百丈,绵亘六十余里。上多桂树,产茶绝佳。《惠州府志》亦有记载:桂山,峰峦耸秀,多桂,产茶,绝品不可多得。《河源县志》也载:桂山有“仙茶”,品质迥异,自然天成,可遇而不可求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桂山种茶制茶已具相当规模,并建有国营高埔岗茶厂。桂山茶,只选用桂山上云雾萦绕的桂山茶树的叶子,桂山上的茶树因为与桂山上另外一种植物桂花树相邻生长使得茶叶带有天然的桂花香。在制茶时只选用新鲜的一芽一叶(俗称“一支枪”,以芽为枪,以叶为旗)。桂山茶是经过采摘、晒青、凉青、杀青、揉捻、炒干、再次揉捻、揉干、堆香、提香和储存增香十二道工序制成,全程纯手工完成。

历十一代而不辍

不过,桂山种茶到底兴于何时,已不得考。若讲桂山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叶贵平考证认为,生于1734 年的叶文宇为桂山茶制茶创始人,后历经作基、奕发、树芳、大德、桂清、作梁、汝愃、燕南至叶新发再传至叶贵平历经十一代传人,使得桂山茶制茶技艺得于传承不断,历经280 年而不断。

其实,与河源其他炒茶相比,桂山茶制作技艺区别不大。不过,其珍贵之处在于桂山茶制作传人从没有断代过,代代创新以求发展。以其第十一代传人叶贵平为例,今年49 岁的叶贵平出生于源城桂山脚下高埔岗,从事茶叶制作20 多年,秉承桂山茶传统制作技艺。2012 年在七寨湖将原有的家庭式的散种的茶园及原国营高埔岗茶厂进行改造,成立专业茶叶种植及制作基地,开始将传统桂山茶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及品牌化之路的历程。

再现奉茶遗风

对于七寨湖的免费奉茶点,也许游玩的市民感到新奇,其实,旧时遍布河源乡间的茶亭一直有奉茶的习惯。明初,归善进士吴高有有诗为证,其在《忆桂山》曾云: “曾饮桂山茶,未登桂山路。芒鞋白苎衣,相约游山去。”

自2014 年10 月七寨湖公园建成开园起,广东崇志实业有限公司就开始设立免费奉茶点,至今已两年有余,一解游玩市民途中之渴,如今每天喝茶有上百人次,最旺时达七百人之多。虽然奉茶成本很高,每天由两名员工具体负责供应茶水,但该公司一直在坚持。对我市茶文化有多年研究的茶人陈炯昌老师傅对此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奉茶习俗作为河源客家茶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大力发扬,打造好茶文化。

本报记者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遗风 山茶


上一篇:又到秋收时
下一篇:征 婚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