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隐匿在茂林里的古塔


客家文化

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沿着省道官 灯线,经过东源县顺天镇与连平县忠信镇 交界地带时,常常在路边一小山顶看到茂 盛的树丛里露出一个塔尖。这个塔就是连 平县忠信镇地界柘陂村的合水塔。日前, 记者独自一人从山脚登上山顶看塔。山不 大,却有点陡,到塔边也没有路,沿途更是 杂草树木丛生,记者手脚并用费了不少力 气才最终登上山顶。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合 水塔为阁楼式,六角形,七层,每层的塔檐 下都装有斗拱,铸铁葫芦形塔刹,塔角还饰 有竹筒状浮雕,几百年的建筑在这荒僻野 外竟然基本保存完好,令人惊叹。

地处荒野

由于人迹罕至,如今的合水塔已被四 周的树木紧紧包围,不过,仍难以掩饰古塔 的沧桑和雄姿,其外表古朴斑驳,塔顶直指 蓝天,与四周山林浑然融为一体,仿若一幅 秀丽的风景画。从古塔内残存的扶梯可看 到,塔以前每层辟门,游人可扶梯回旋而 上,直达顶层。

据《连平县志》记载,合水塔建于明初 1368年,平面六角七层,高22米,占地面积 约60 平方米,塔脚墙身厚度约2 米,内径约 4 米。塔设计精细,用材严格,结构坚固。 1985 年,合水塔被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 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被河源市人民政府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之谜

在连平县境内现存的7 座古塔中,要 数合水塔最具特色。合水塔一反东江流 域古塔常见的朴质传统的建造手法,吸 取了印度、东南亚一带佛教国家的寺塔 雕饰,在塔身每层均绘制了许多繁复的 花饰,每层的塔角均馁以竹状雕形,给人 以华丽之感,使塔更富有特色。在和平 县,“合水横渡”乃和平“古八景”之一,合 水镇因处于两河交汇处而得名。而连平 县合水塔却并不是如此,虽名称为“ 合 水”,却不见水交汇,只有一条小溪沿塔 下山边缓缓而过。古塔为啥取名“合水 塔”,至今仍是个谜。

其实,关于“合水塔”的难解之谜不仅 仅这一处,令人惊奇的是,在连平县古塔的 分布中,“东山塔”坐落于连平县版图的中 位,而忠信镇“合水塔”与“东山塔”,陂头 “文笔塔”三塔几乎成一直线,呈东西向贯 串全县,“合水塔”与“东山塔”、陂头“文笔 塔”之间的三点间距基本相等。更巧的是 忠信“合水塔”、陂头“文笔塔”均各距县、镇 界约5公里。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 合,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

建塔轶事

就目前我市现存的古塔而言,作为岁月 的产物,每座塔都代表着一段过去、一个故 事,无一不诉说历史更替的演义,让人们清晰 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客家文化气息。由于受 传统文化的影响,塔的修建,已不是单纯的 纪念性、观赏性建筑,它亦与我国的“易”学 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了古人精神的托物。

“合水塔”也不例外,其建于民众集居 所在地的“巽”位,在八卦中“巽”位即代表 风,由于古代以科举取仕,古人相信当地无 峰,则文人无出。故在山之巅,筑塔为峰, “峰”寓意为“锋”,即笔锋,笔锋尖利,则文 章通畅,则功名有成,仕途可达。据传,合 水塔与司前村寨围墙同时开建,历时10 年 而建成。而合水塔建成后,当地文风浓郁, 历代出了不少文人雅士。时至今日,合水 塔经历600 多年风吹雨淋,依然屹立山顶, 仍然荫庇着一方水土。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古塔 茂林


上一篇:和平田心村惊现清代石桅杆
下一篇:私房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