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南园古村: 品味客家民居文化

南园古村位于我市东源县仙塘镇 红光村,距河源市区仅12 公里,是南中 国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客家古村落之一, 据说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南园古村的出名,始于影视机构多 次到该村实地拍摄。1996 年,电影《香 港的故事》在“南园古村”潘屋围实地取 景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 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南园古村也叫南园第一村,以前叫 潘家围,解放后改名为红光村。据潘氏 族谱记载,东源仙塘潘氏一世祖铭德的 父亲潘伯澜,因躲避战乱,从北方南下 辗转多地。明朝万历年间,潘铭德在仙 塘红光村广置田园并安居乐业,形成了 现在的“南园古村”潘家围。南园古村 的潘氏家族自古崇文重教,有“忠孝传 家、诗书启后”的家训。

作为风水宝地,它的结构表现在 “纳上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财”上。南园 民居古建筑共有30 多座。这里的客家 围龙屋、雕楼、书院等多以府第式结构 为主。南园古村体现的特色是:取材便 利,楼体坚固牢靠,规模大,结构封闭一 体;同时客家民居还体现了阴阳思想和 家族观念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 夫第”“新衙门”“老衙门”“古炮楼遗址” “柳溪书院”等。

老衙门建于清朝乾隆辛末年(1751 年),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老衙门 的主人潘世拔,乾隆年间带职还乡,老 衙门就是他当年回乡之后建的。

这幢面积达2000 平方米的建筑除 了担当其办公场所之外又作为居家住 所,所以在功能的设计及雕刻的图案上 都与普通的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区别。

新衙门建于光绪初年,距今140 多 年历史,相对于老衙门而言,人们习惯 称它为“新衙门”。

新衙门与老衙门并列,处于老衙门 的东面。新衙门的主人是潘宝忠。据 传,潘宝忠是仙塘潘氏先祖中最为富裕 的一位,所以他建造的住所也格外宏 大,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我们从新衙 门的建筑中可以看到,炮楼、地道等足 以证明新衙门在防御方面做了很多工 夫,也证明当时潘宝忠的富有。

大夫第建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 年),直到光绪十年(1884 年)才建成,历 时二十二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大夫第也是府第式的客家民居建筑,但 它只有左巷和左厢房,右巷和右厢房因 为土地归属问题而无法建起。所以它 的总面积只有1200 平方米,不设斗门, 取而代之的是与正门对称的门楼。大 夫第是整个古村落中保存最完好的建 筑。共有14 间房、6 个厅、5 个天井、1 条巷,现住有3 户人家。巷子和天井由 大小均匀的鹅卵石铺成;厅堂和房间都 是青砖地板,至今完好如初;房屋的瓦 面无漏水破烂之处;木雕、壁画、诗歌仍 然清晰可辨。

柳溪书院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4 年)。一般的民居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但书院正门朝东,是为了吸纳东来的 紫气。装饰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雕刻 以及地面上由鹅卵石铺设的图案。柳 溪书院整体结构保存得比较好。正门 上檐向里面的部分,瓦片已经跌落,所 幸的是现在所破坏的部分都是建筑的 表皮,仍然可以依照整个结构来重新 修复。

古村子里一片寂静,鸡鸭鹅遍地 走,真是难得的一处世外桃源。



相关热词搜索:古村 南园 民居


上一篇:广州黄埔南湾水乡 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港风情
下一篇:不去等待 即刻启程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