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市民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
曾经坑洼不平的道路平整了,居民与“深一脚、浅一脚”的日子彻底说再见;黄泥地铺上了混凝土,下雨天终于不再泥泞不堪;堵塞多时的下水道畅通了,空气变得清新;摇摇欲坠的房屋墙体又被“撑起了腰”,居民住得安心了······这是记者在21 日实地走访市区各社区时的新发现。自市区各街镇成立修修补补队以来,社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纷纷点赞,称为他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幸福指数更高了。
公园社区商业街修补前。
公园社区商业街修补后。
源西街道 道路修补利民便民
“道路宽敞了,行人与车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学生过马路就安全多了,也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市体校的老师罗辉新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源西街道站前社区市体校旁的道路两侧原本是杂草丛生、坑洼不平,而这条道路两边就是市体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学生每天来回穿梭于这两个地方,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据悉,源西街道新一轮的修修补补队工作开展后,这段路的改善成了重点目标,经过硬底化改造后,这条道路由原来的8 米宽变成了现在的16 米,成了一条宽敞平整的水泥大道。
同样是在站前社区的兴隆花园背后(铁路边),上午10 时许,记者看到这段近20 米的泥土路正在铺设水泥。据施工工人吴新建说,他们当天早上8 时开始修补这段路,现在就快完工了。居民廖庆娣告诉记者,这段道路以前一直都是泥路,边上还被种上了青菜,平时车辆通行都不太方便。现在好了,这段路修好后还将在路边种上绿化,附近的环境会变得更美好。
在宝源社区沿江西路,一支修修补补队正在修补人行道路。附近的居民余惠萍表示,以前瓷砖松动,下雨天容易积水,踩一脚就溅到一身水,“现在修补后,更方便我们出行了,城市的美誉度也会更高。”
源西街道办事处常务副主任钟彬介绍,半个月前,源西街道组织了12 只修修补补队,以各社区为单位,将辖区内的背街小巷、主次干道所有道路坑洼、管道堵塞等现象排查清楚,再根据排查内容进行分工修补,目前已经修补道路 11213.48 平方米,修补中1316.8 平方米。接下来,修修补补队还将继续根据社区排查开展修补工作。
上城街道 全面修补基础设施
“我在这里居住20 年了,到老了还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我非常满足和满意,感谢市委市政府。”今年已经78 岁的吴云南老人对记者说道。老人家住上城街道公园社区商业街南,自从家门口的道路和下水道改造后,这里再也没有臭味了,下雨天也不用挽着裤脚出行了。据悉,公园社区商业街原来的道路到处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了一滩一滩的水,居民通行都不敢走到屋檐外的道路。而且,下水管道长期堵塞,时不时就有污水、粪便涌出地面,臭气熏天。
居民丘雪青对社区环境改善也有着切身的感受。“以前在社区里走路都远远躲着车,否则很有可能溅一身泥。”丘雪青说,创文工作开展以来,社区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路变好、干净了很多,司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不再乱停乱放,开车时也会礼让行人了,感觉居民的文明意识都在不断加强。
公园社区副主任廖志芬介绍说,公园社区7 月份改造了湖滨路商业街南、公园东路、鸣凤路、公园西路、公园市场巷、湖滨路一巷、下城丘屋巷、公园市场附近共8 条路,根据不同道路分别进行硬底化和铺设沥青。同时,该社区还针对下水道、自建房破损等问题进行改造和修补,切实解决百姓的需求。
据统计,截至目前,上城街道路面修补已完成760 多处,修补面积约19050 平方米;水渠修补工程,经排查发现共需修补55 处,目前已修补完成35 处,修缮长度约385 米,占总任务64%。该街道接下来也将继续加大排查,争取不留死角,发现一处、整治一处。
源城区修补面积近6万平米
本月上旬,源城区成立了修修补补队,排查全区涉及修补和整治的地方,其中包括87 条内街小巷、26 条主次干道、道路两边的人行道、9 个公园广场和8 个集贸市场周边环境,重点抓好路面、人行道、无障碍设施、围墙以及市政设施的修补和绿化带的修整。
源城区文明办主任、创文办执行副主任欧小敏表示,经过半个月的修补和整治,源城区有效解决了各个社区原本凹凸不平、坑洼积水、行车行人难等问题。据统计,该区共计修补凹凸不平、坑洼积水的路面以及破损人行道、围墙等地方2000 多处,近6 万平方米,占排查问题85%。通过修修补补工作,城市道路和内街小巷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大大提升了道路交通水平和城市环境,给居民群众创造了安全、方便、舒适的出行环境。
加强社区环境建设,要做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区内建筑、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而对于居民而言,更要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家合力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化、绿化、净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本报记者 杨容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