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古村古楼茶山如画 康禾镇“世外桃源”——仙坑村历史悠久,景色迷人

初夏的仙坑村,林茂水清,一 阵细雨过后,古朴中透着清香。漫 步在湿滑的青石路上,侧耳倾听, 幽深的古巷里回荡着历史的声音。

这是位于东源县康禾镇的一 个有着近400 年历史的古村落,村 内保存着许多典型的客家方形围 龙屋,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固若金汤 的八角楼和布局独特的四角楼。 这里的茶山不仅解决了村民生计, 而且景色秀丽,如梦如画。

东源仙坑村四角楼。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仙坑古楼两相峙

从仙坑村委会出发,走过阡陌纵 横的乡村田野,不远处的八角楼、四角 楼在天空之下巍然屹立,依稀有炊烟 缭绕。仙坑村书记叶来华介绍,仙坑 村八角楼建成于乾隆年间,四角楼建 成于嘉庆年间,两座面积庞大、规模宏 伟的古楼相距仅有百米,建设者是一 对父子。

八角楼先于四角楼建造,八角楼 建于清朝乾隆庚子年(1780 年),仙坑 叶氏二十六世祖叶本菘在外地任官40 年,离任后回到故乡,为了给族人一个 稳定、安全的繁衍生息之所,耗费数万 两白银,历时16 年终于建成八角楼。 延至其子叶蒸,家族人丁愈加兴旺,又 于清嘉庆年间在邻近八角楼百米之外 再建四角楼,形成犄角互依之势。

据了解,八角楼占地面积3600 多 平方米,分为上下左右四杠,每杠的两 边对称地建有一座碉楼,故称“八角 楼”。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完善的 防御体系,主体屋外建有一道高10 米 的护城墙,全由坚固的麻条石镶嵌而 成;护城墙体上设有28 个炮眼,整座建 筑的墙上又设有80 多个枪眼,并建有 用于瞭望敌情的碉堡,其侧内的墙上 每隔一段距离就插有带叉的树桩,可 以用来架竹竿或拉绳索,以御外敌。

四角楼占地面积4000 多平方米, 分为四栋四杠,四杠设有阁楼,故作 “四角楼”。整个建筑以“九天二十七 井”(又称三十六井)作为排水系统, 天井的水都排到池塘。共有住房108 间,分布在“九天二十七井”周围,似 仿《水浒传》梁山三十六天罡、一百零 八好汉数。

历经数百年,这两座古楼至今仍 保存完好,正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慕名而来,古楼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山美景如画

古楼、古道、古村落,近400 年的历 史文化积淀,在繁华褪去后以一种恬 淡闲适的姿态深藏在这静谧的山水之 间。这里的大部分村民以种茶制茶为 生,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仙坑村的肩公坳是有名的茶山, 采茶时节,是茶山最美的时候。只见, 梯田式的茶园,一层又一层的茶树丛 向山坡蔓延开去,梯田深处,流水潺 潺。走在茶山间,望着这一望无际的 翠绿世界,闻着茶香味的清新空气,心 旷神怡。这座茶山不仅是花园,还是 徒步爱好者的天堂。该村在这里开发 了三条徒步路线,这三条线路长短不 同、险度不同,分别适合亲子、朋友、家 庭和专业驴友。

康禾茶种植历史悠久,这个传统 产茶区,生态环境优美,土壤、气候、海 拔等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这里的 茶色清、香、甘、醇齐具,据传,南宋时 期康禾茶已有一定名气,在清朝康熙 至嘉庆年间,康禾茶曾作为朝廷贡品 送往京城。

来到这里,看茶山美景,再品一杯 贡茶,香气弥漫,唇齿留香。品着茶, 聊着天,不争朝夕,小村的生活就是如 此惬意。

链接

我市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

村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 人类在这个载体中孕育、生存、长大,开 枝散叶,延绵不绝。河源是一块历史悠 久、人文厚重的文化热土,特别是古村落 文化资源很丰富,目前,我市共有23 个 古村入选广东省级古村落名录。

这些古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 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如何保护与挖 掘其价值,是我市一直探索的课题。 据了解,我市相继出台《河源市受保护 古建筑管理办法》《河源市加强历史建 筑保护工作方案》,对具有保护价值而 未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 进行保护。同时,从2010 年起,市财政 每年安排400 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 排200 万元,用于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专 项资金,这其中也包括了古村落的保 护修缮。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相关热词搜索:古楼 坑村 古村


上一篇:市委宣讲团到县区宣讲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推动各地振兴发展
下一篇:以“钉钉子”精神和“马上办”的作风 推动市高新区快速发展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