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湾 创新之湾 开放之湾 粤港澳牵手闯世界

港珠澳大桥。
梁 旭摄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 ",另加活力四射的珠三角,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雏形。在这个 " 湾区 " 里,当前经济总量已达 1.4 万亿美元,人口 7000 万,其释放的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可以比肩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任何一个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 " 融合之湾 "。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跨珠江通道的完成,以及 " 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 的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版图与空间结构正在重构," 大湾区 " 在交通上实现闭合。交通闭合之后将促进三地出台切实措施,最大可能地促进彼此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流转,探索大湾区一国两制下港澳与内地之间的跨境与跨经济体制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 " 创新之湾 "。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的湾区都是全球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更不例外。为此三地将携手合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更加宏大的视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高地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聚集全球创新资源,这是时代赋予 " 大湾区 " 的特殊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 " 开放之湾 "。大湾区将成为我国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 " 试验田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知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对深度参与到全球化市场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转型迫切需要创新型发展模式,亟须探索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走向国际价值链高端。粤港澳大湾区首先通过自贸区与港澳市场对接,形成湾区内统一的市场。
广东深化与港澳的合作,携手建设大湾区,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一起迈向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高端,将成为广东构建以 " 一带一路 " 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各具优势和特色,香港的金融,深圳的创新,广州的商贸,其他珠三角城市的制造,加上依托港澳正在搭建的国际化金融、法律、税收、信息等服务平台。扎实的经济基础、强劲的经济增长能力,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地位,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 " 一带一路 " 重要枢纽和桥头堡。
链接
打造世界第四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 9 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面积 5.65 万平方公里,人口近 7000 万,当前经济总量已达 1.4 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2009 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把 " 湾区发展计划 " 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并提出 4 项跟进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2010 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广东省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 等内容。
今年 3 月 5 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7 月 1 日," 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 论坛在香港主办。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