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舞“春牛”,我祭“五谷”,他摆“春酒”
“正月里来是立春,一年水色也调匀。立春过了又雨水,春牛落马到葵围。”这是连平县溪山镇流传至今春牛舞的唱词,短短28 个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山村美景。春日原野,自然少不了那憨厚的老牛,春牛一舞,万象更新。
河源客家地区有俗谚道,二月二,点火烧利是,男人做生意,妇女担牛屎。此时,春节喜庆气氛渐渐消失,正月新春临近结束,该为春种农事做准备了。旧时河源有“吃了年登粕,旧事到了转”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人勤春来早,早春二月,东源船塘老围村村民已开始了春耕。
祭“五谷祠”:祈求一年谷满仓
其实,旧时的河源,打立春开始就已为春耕作准备了。清嘉庆二十四年《永安县志》 (永安即今河源紫金县)记载:“立春前期一日,有思以土牛、芒神迎于南山下,次早鞭春。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清朝时,立春日的前一天,河源县城里,人们扮演各种杂剧,用各种乐器鼓吹导引,令尉儒学同至县城东郊,祭芒神,迎土牛,聚集了许多群众。也有人向芒神、土牛抛撒米谷,以祈丰年(见乾隆《河源县志》)。
据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陈仰天编辑的《古村旧俗》称,五谷祠,坐落在和平林寨林镇兴井村大坑,一栋一厅式建筑,后因五谷祠名盛,改称社排坑。庙内供奉五谷尊神,每年正月廿五和五月廿五为庆典会期,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民平安。因是农事神坛,历次运动少有人去破坏,至今仍保持较好。
“舞春牛”:牛气冲天好耕田
旧日的春种春耕习俗,皆与“牛”有关。据连平县有关资料记载,自1634 年连平建州以来,春节就有舞春牛的习俗。到今天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舞春牛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的观赏性强,场面壮观。“牛”是用竹篾编制,用色纸糊成,长脸大鼻,双角两耳突出,眼睛圆而有神,牛身则用布缝制,上面绘制牛毛花纹,牛尾则多用黄牛尾毛扎成。牛头、牛脖子都挂上红花,犁耙也挂了红花。据说,挂红花的意义有三:一是装饰;二是象征春天百花齐放;三是象征吉祥。
摆“春社酒”:“家家扶着醉人归”
旧时龙川一些地方还流行每年二月举办土地节,俗称土地爷生日,其祭祀、庆祝活动称作“春社”。据龙川县岩镇山池村一些老人介绍,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每年二月为春社节,表示一年开端,预示一年好收成。 “春社节”一般由“春社会”组织,该组织购买田产作为春社田,祭拜神农氏并组织会员一起聚餐,而对于会员并没有明确的边界限定,可以跨宗族参与。
这天,农村家家户户的壮年男子汉,主要劳动力鸣锣放爆,聚于土地庙前,以酒、肉、糕点、果品祭土地,祭祀结束,聚集的人群便在土地庙前开展各种活动,所有聚集的人要聚餐,不管会不会饮酒,都要饮,如饮醉了,才表示对土地爷爷的盛意。如今,“春社”这种表示对土地崇拜、热爱的习俗已不存在了,取代的是利用当代科技,科学地宣传、预测土地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社岗”的欢声笑语
下一篇:我心中的原始森林——九龙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