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细坳竹乡行

素有“毛竹之乡”、“岭南毛竹第一镇”美 称的广东省龙川县细坳镇,是河源市毛竹生 产专业镇。这里山山岭岭竹海茫茫,苍翠欲 滴,浓阴生凉,在和风的轻拂之下,凤尾森 森,龙吟细细,让人舒坦极了。据统计,全镇 有竹林面积10 万亩,镇内办有泰凡竹品工艺 公司和私营竹制品加工厂12 个,全年毛竹总 产值达1 亿元(含竹笋、竹制品及竹蝉)以上, 单毛竹一项年人均收入达5000 元。

——题记

没有人不崇尚竹乡那勾人心魂的自然 美。不管你从哪里来,无论你是男是女,只 要或远或近地看一眼那婀娜多姿、满山滴翠 的细坳竹林,心房都会禁不住怦然一动。

仲夏的一天,我随龙川县作家协会采风 团来到粤赣交界、素有“毛竹之乡”美誉的细 坳镇,在永安村的一座大山麓下了车,此刻, 我们站在大山麓的公路边,举目环顾四周, 眼前是连天接地的天然毛竹。一阵凉风吹 来,碧海翠波绿浪起伏,好看极了。小时候 听爷爷说,毛竹活了一百年依然勃勃生机, 死了一百年照样昂然挺立,倒了一百年居然 枯而不朽。面对这些竹中杰烈,我心头暖烘 烘的,好像有千言万语要从脑海里奔向喉 咙。然而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这样痴痴 地瞅着它们那让人浮想联翩的奇美身姿,心 里只有感动和震撼。

夏日里,阳光下,无数毛竹的每一个枝 丫都挂满了太阳,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绿得 晶莹,美得醉人的亮光,这是毛竹一年之中 最美、最辉煌的时节。寒冬里,北风呼啸,竹 叶沙沙,万千毛竹随风翩翩起舞,又似乎在 齐声咏唱,合唱一曲欢快的“迎春曲”。送别 冷峻的严冬,它们将迎来温暖的春天,我相 信它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竹,属禾科,单子叶植物,分布于热带亚 热带至温地区。在中国的5 万多种单子叶植 物中,数竹的气节最高。它们能在贫瘠的山 巅上扎根生长,也能在江堤河边繁衍成林, 能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傲然挺立,也能在 地表五十多度的酷暑里意气风发,而狂虐的 风暴和凶猛的洪水完全奈何不了它们。大 自然对毛竹如此严苛,但它们仍然无怨无 忧,给点阳光就灿烂,在风霜雪雨中茁壮成 长,把自己变强变大。见到这奇迹般的生 灵,上帝都会向它们躬身朝拜。

我知道,毛竹生于缺水的山巅焦燥之 地,但它绝不浮躁,它索取极少,奉献却很多 很多。毛竹不求肥沃的土壤,不求丰沛的雨 水,甚至不用人管护,只顾快乐地生长,默默 地奉献。在极为严酷的生存环境中饱经磨 难,成长历程艰苦卓绝,每一株毛竹都把自 己的躯干锤炼得坚硬如铁,修炼得全身是 宝,可谓是“既中看,又中用”的宝物。成片 的竹林可以覆盖山山窝窝,增加山坡植被, 让每个山头都长满绿色,防止水土流失。即 使倒下,也会紧紧地护着身下那片土地。

竹的一身都是宝。鲜嫩的竹笋是人们 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年糕又是 那样的异常清香。长大后的竹枝丫可以制 作扫帚和马鞭,竹竿可以做成量器容器、牙 签、筷子、竹篮、竹椅、竹席及其他工艺品, 又是建筑工人的脚手架。“麻竹”还可加工成 “竹茹”入药。绵长的竹纤维是造纸的好材 料,竹衣(壳)又是制作竹壳茶的包装材料。

千百年来为什么那么多人赞美竹? 为 什么那么多人从城市跑到乡下与竹合影? 因为竹的体态轻盈,一年四季绿装素裹,雅 而不俗,素而不艳,在和风的轻拂之下,歌喉 婉转萦回,舞袖翩翩舒展,宛若龙凤美女那 样俊秀迷人,倍受人们喜爱。更主要是因为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有着“不随夭艳争 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的美德,有着“未曾 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的品性,有着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的意境。和那些 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娇嫩艳丽的花比起来,竹 显现出清丽、淡雅、超凡脱俗的品格,它向人 们展示的是阳刚之美,赋于的是正能量。我 曾感叹,蘸尽苍海水,写不尽竹的美。看到 大片的竹林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卓然挺立, 茁壮成长,令许多人豁然顿悟,割断了尘世 间的万千愁丝恨缕,消极萎靡之态灰飞烟 灭,通体注满了正能量,奋然转身,昂然奔向 社会人生大舞台。因此,竹与文人墨客产生 了不解之缘。曾记得,宋代画家文与可,将 竹请进艺术殿堂,看呀,想呀,画呀,于是, “胸有成竹”变为笔下的杰作,留下生动逼真 的形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爱竹更甚于 人,他曾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 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 不可医。”的箴言。清代扬州怪杰郑板桥,日 写夜思,画竹四十载,写下了“咬定青山不放 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 东南西北风。”的诗句,竹成了他人格的象 征。由此可见,古人对竹的爱恋、竹的品格 是不言而喻的。

在细坳镇,有着一个群体,不是毛竹,却 胜似毛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细坳 人。千百年来,他们一代代身影一直在竹林 内外跃动,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要把生长 在深山的毛竹培育好、运出去,造福国人。

细坳人淳朴善良,谦虚谨慎,热情大方, 有着竹一样的美德。到过细坳镇的人都知 道,细坳是高寒山区,土地贫瘠,但细坳人祖 祖辈辈拥青山,抱庭月,从不浮躁,绝不抱 怨,不标榜自夸,不恋繁华,一直守住这片土 地,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历经磨难繁衍生 息。采风中,我们来到细坳的大河村,一位 衣着朴素的大妈看着我们的打扮,就知道我 们是远道而来,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又是让 座,又是沏茶,还拿出一些有山区特色的农 家小吃给我们品尝,这让我们大为感动。这 时我想,我们与这位大妈素不相识,她能为 我们沏茶让座,又拿出这么多农家小吃招待 我们,这大概就是竹的美德在细坳人身上的 充分体现,一种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细坳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有着与竹 一样的坚忍不拔的品质。大革命时期,在广 州读书的李云山,参加了毛泽东同志在广州 举办的首期农讲所学习,接受共产党农友组 织起来进行农民运动救国的真理思想,回到 细坳,率先组建“五兴龙小参农民协会”,组 织农民与地主劣豪进行反苛捐杂税斗争,使 小参周边地区最早实行“二五”减租减息。 土地革命时期,细坳人受江西红色革命影 响,进步人士李伟民、李炳文等为首组织的 10 余人的地下送盐队,历尽艰险,为安远红 军运送食盐。1932 年秋,红军战士刘建龙从 井冈山回到家乡黄麻布,发动贫苦农民,成 立黄麻布苏维埃政府,并组织起一支100 多 人的农民赤卫队,与国民党当局抗争。抗日 战争时期,在龙川一中读书的细坳进步青年 李硕华,参加了中共党组织,他与镇内的袁 秀文、李卓宣等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还变 卖家产资助李卓宣等3 人赴延安抗日大学学 习。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派东纵朱文和同 志到细坳组建游击武装,细坳镇有140 多名 热血青年报名参军,并组建了“小参游击连” (简称小参连)。小参连随大部队参加解放 定南、上坪、龙母、老隆、兴宁和广州等多个 战役,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一直跟着共 产党闹革命、打天下,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 贡献。

细坳人钟爱毛竹,善待毛竹,因为他们 与毛竹天天相伴,已经把毛竹当成是亲密的 战友。千百年来,不少细坳人辞世后就葬在 毛竹身边,化为永远的毛竹,他们的心愿是 生为细坳人,死为细坳魂。

千百年来的毛竹昂然挺立在细坳的山 巅之上,默默凝视着细坳人跃动的身影,看 他们在这片大山连绵的土地上改天换地。 两万多名的细坳人,以大山当琴,以毛竹为 弦,正在演奏着动人心魂的“奔小康”交响 乐;他们以大地作纸,毛竹作笔,在142 平方 公里的细坳沃土上正描绘绚丽多彩的历史 画卷。细坳人要成为“岭南毛竹”生产的主 力军,他们正朝着“毛竹富民”的路子继续往 前走,圆几代人的毛竹强镇梦。

作者 黄球梅



相关热词搜索:竹乡


上一篇:逃跑的惊叹号
下一篇:佗城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