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掌握诗词格律并不太难

电视中央台《中国诗词大会》推 动了传统诗词的普及,许多人不但 乐于背诵,还着意于赏析,也有一些 人就此决意试手创作。

说到格律诗词的创作,那诗词 格律却成了拦路虎。其实要掌握诗 词格律并不太难。

诗词格律有三个要素,即押韵、 平仄和对仗。其中的平仄是格律诗 词独有的特征,也是掌握诗词格律 的相对难点。这里,给各位初学者 作个简要的提示。

(一)诗词格律的“平仄”是根据 汉语言的声调来分辨的。《汉语拼音 方案》告诉我们,一个汉语音有四 个声调,如:妈mā(阴平)、麻 má(阳平)、马mǎ(上声)、 骂mà(去声)(格律诗词 沿用古汉语念法是不计 较轻声的)。这普通话 的四声被称为“ 今四 声”,或“新四声”、“新声”。 今四声中的阴平和阳 平,念起来其声调是平的,不会 有高低、升降、急缓的变化。在诗词 格律中,古人把它们划归为“平”的 一类;上声和去声念起来有高低、升 降、缓急的变化,则被划归为“仄”的 一类。仄就是不平的意思。简单 说,阴平、阳平就是“平”,上声、去声 就是“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平 平仄仄”。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 蒙磅礴走泥丸”,就是“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常,我 们读一个字,只注意发音是否准 确,如要学写格律诗词则还 要根据字的声调分辨 一下是“ 平”还是 “仄”,也就是分 出个“平仄”来。 你找出一些诗词 作品来,一句句地 在每一个字上边划 符号,是“平”的就划 一横线(—),“仄”的 就划一竖线(|)。通过练习,很快 就可以熟悉。

这就是诗词格律“平仄”的第一 关,是小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

(二)“平仄”的安排和运用有三 个定律。“平仄”在诗句、诗篇中是按 照相间律、相对律、相粘律三个定律 来排列成句、成篇的。

相间律:这是在一个句子中排 列的规律。诗词常以两个字为一个 节奏,吟诵时常两字一顿。一个节 奏内的两个字,平仄须相同,即“平 平”或“仄仄”相重叠;下一个节奏的 两个字平仄必须与上一节奏相反, 前一节奏“ 平平”,下一节奏“ 仄 仄”。这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两两交 替相间,或叫做相重相间。特别是 每一个节奏的后一个字,即句中的 第二、四、六字,叫节奏点,一定要平 仄相间。一个诗句,如果其平仄能 符合相间律,就可以叫“律句”,如果 不合就叫“失律”。

按照“相间律”的排列,格律诗 有四种基本句式。上面的“平平仄 仄平平仄”,是七律的“平起仄收” 式。所谓“起”,是指句子的第一个 节奏点,即第二个字;“收”是指句子 的收尾那个字。还有“仄仄平平仄 仄平”,是“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 平仄仄”,是“仄起仄收”式;“平平仄 仄仄平平”,是“平起平收”式。如果 将七律每句的前头两字去掉,就成 五律的平仄句式。如“平平仄仄平 平仄”就成了“仄仄平平仄”。

相对律:这是一联内出句与对句 平仄排列的规律。一首律诗共八句, 分为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 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 联。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 相反对,你平我仄,你仄我平。出句 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必须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特别是第二、 四、六字要对好。否则就叫“失对”。

相粘律:这是两联之间平仄排 列的规律。即第二句与第三句之 间,第四句与第五句之间,第六句与 第七句之间,平仄必须相同,相粘 连。如第二句是“ 仄仄平平仄仄 平”,第三句则必须是“仄仄平平平 仄仄”,相粘两句的第二、四、六字都 是“仄、平、仄”,粘合得紧紧的。否 则,就叫做“失粘”。

这三个定律可以简单说作:句 内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 仄相粘。联合起来,就形成七律的 一种平仄格式,如(表一)。

如果全首诗都要严格按照这样 的平仄谱来填写,那就太难了,也太 呆板。因此,古人有一个放宽的口 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 是说句中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 论平仄,也就是可平也可仄;但第 二、四、六个字必须平仄分明,该平 必平,该仄必仄,不能含糊。一个诗 句是否合律,主要看这第二、四、六 字合不合平仄要求。

一三五可以不论,二四六必须分 明(五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那 七言的第七个字(五言的第五字)怎 么样?答案是:不押韵的奇句都必定 是“仄”,押韵的偶句必定是“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 个口诀也不是绝对化的。第一,必 须避免“三平脚”和“三仄脚”(诗句 最后一字叫“句脚”)。“三平脚”就是 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三仄 脚”就是三个都是“仄”。如果出现 “ 三平脚”就须将其前一个改用 “仄”,如上表第四、八句;如果出现 “ 三仄脚”则将其前一个字改用 “平”,如上表第三、七句。“三平脚” 是诗家的大忌,绝对要避免;“三仄 脚”则唐宋诗中也时有出现。

第二,要避免犯“孤平”。所谓 “孤平”,就是在押韵的句子中,七言 的第三字和第四字必须是“平平”, 两字相重相伴(如上表中第二、六 句)。因为其第三字和第五字可平 可仄,如果都用了“仄”的话,这第四 字(五言则是第二字)就只有孤孤单 单一个“平”,这就叫“孤平”。犯孤 平也是诗家之大忌,故必须想办法 补救,办法就是在其第五字(五言的 第三字)上,补回一个“平”给它,让 它们成双成对。这个七律押韵句第 四字(五律第二字)“霸道”,如果不 能与前一字成双,它就要强行与后 一字成双。孤平是一种“拗句”(即 病句),给予补救就叫“拗救”,救好 之后也可称为“律句”。

第三,有个“仄仄平平仄平仄” 句子。如杜甫的“ 传语风光共流 转”,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七言 的第五、六两字(五言的第三、四两 字)“平仄”被调换成“仄平”了,这是 被允许的“特殊句式”。但其前边两 个字必须都用“平”,而且多被用在 律诗的第七句上。

至于词的平仄问题,大体上可 适用“相间律”,但它是长短句,其 平仄有《词谱》为据,照谱填写,所 以叫“填词”(可参照龙榆生的《唐宋 词格律》)。

这就是诗词格律平仄的第二关。

(三)还要了解“古四声”与“今 四声”有所不同。上面所说的“平平 仄仄”都只是按现代普通话的“今四 声”来说的。唐宋诗词中用的是“古 四声”,或称“旧四声”、“旧声”。与 “今四声”不同,“古四声”是平、上、 去、入。在格律上则平声就属“平”, 上、去、入声同是“仄”。

如果你是用普通话今声今韵进 行创作,这些古四声的问题你可以 不管它。但是你要阅读唐宋诗词, 或者也想学用古声古韵进行创作, 那就必须熟悉古四声。这可说是平 仄问题的最后一关。 要熟悉古四声,其中的平声、上 声、去声都不难,因为古平声大抵可 以对应今阴平和阳平两声(也就是 今阴平、阳平的绝大多数合为古平 声);古上声、去声也约略可以分别 对应今上声、去声(今上声、去声绝 大多数即分别为古上声、去声)。但 古入声,它一方面在普通话中已完 全消失,在今四声中已找不到它对 应的读法;另一方面又因为它已被 分派到今四声中,就是今阴平、阳 平、上、去四声中都有古入声字。这 就是诗词格律平仄中的真正难点。

今人怎样去识别古入声字? 那些被分派到今上声和去声中 的,以数目字为例吧,“六、廿、卅、 百”古今都念上声或去声,在格律 上古今都属“ 仄”,凡此类入声字 你都可以不予理睬;但那“一、七、 八、十”今念阴平或阳平,这一类 入声字你就必须把它们识别出 来,因为在阅读古人格律诗词或 自己用古声古韵创作时,还必须 把它们当“仄”读用。

识别的方法有以下几个:一是 查对韵书。平水韵(佩文诗韵)和 《词林正韵》都把入声字另行分部 列项,极便于查对。二是读古人格 律诗词时,注意在格律上该用“仄” 的地方,它却用了今读“平”的字, 如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第一句的第二字和第 二句的第四字,格律上都要求用 “ 仄”,而这“ 急”、“ 白”今天都读 “平”,就因为这两个字是入声字, 在古四声中都属“仄”。三是广东 人用广州话、潮州话或客家话念一 念,凡是特别短促、无法拉长(拉长 就变调了)的,就是古入声字。四是 靠记忆。据统计这种今被分派到 “平”的古入声字只有四百多个,如 能熟记一部分,也就往往可以据此 体会出其他部分。

今天就只说平仄问题(也还有一 些细节如拗救的“对句相救”等尚未提 及)。至于押韵和对仗问题,因为比较 容易理解,限于篇幅,恕我暂且不说。

作者简介:卓佛坤,1936 年生, 广东省五华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 员,全球汉诗学会会员,广东中华诗 词学会、岭南诗社社员,首届河源市 诗词协会会长。

作者|卓佛坤



相关热词搜索:格律 诗词


上一篇:育桃李扎根沃土 培新苗面向基层
下一篇:文字为犁处处让人受益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