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王阳明文治武功样样行

王阳明迁九公庙,推行乡约,以教化当地民众

三月烟雨蒙蒙,车行山间,云雾萦绕,空气 也觉得格外清新。雨中的和平浰源镇景色迷 人。山下村总水口处西侧,一座庙宇静静地伫 立在春雨中,如同老人般默默庇护着这一方水 土。然庙宇不简单,标准篮球场大小般的院子 里立着“和平县巡检司旧址”、“浰头巡检司旧 址”等石碑述说着其不一般的历史。据悉,公 元1518年,和平县建县,当年冬天,县巡检司改 驻浰头,九公庙随即迁至这里。说起来,这庙 至少有499 年历史了。而其庇护下的浰源,通 过教化,早已以昔日明王朝口中的“盗贼之区” 终变王阳明希冀的“冠裳之地”。

设巡检司

浰源镇原名“浰头”,因地处浰江水源头, 故称“浰头”。1506 年,池仲容劫富济贫,占据 一方险峻之地,建立38 寨,与朝廷对抗。1517 年,明王阳明镇压了池仲容民变。为求长治 久安,1518 年夏5 月,王阳明奏请明朝廷始设 和平县治,并建立县巡检司。当年冬天,和平 县巡检司改驻浰头,屯兵40 多名长驻浰头。 为啥这样做,王阳明在给朝廷奏章中讲了自 己的愿望“变盗贼之区为冠裳之地”。

巡检司何也?其始于五代,盛于两宋,以 后的元朝巡检司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 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 常设主官管,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依 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总的来讲,和 平县巡检司为隶属和平县衙门直接管辖的最 基层的军事组织。

然在明朝廷眼里,新成立的和平毕竟是 “蛮荒之地”,尤其是浰头乃多年“匪巢”,王阳 明力主在包括浰头的和平县推行十家牌法, 每10 家为一甲,每家置小牌,上写本户、籍贯、 人丁数目等,每日一家轮值查验各家动静,有 无通匪等,以后演变成人人熟知的“ 保甲 法”。为实施教化,王阳明还制订了乡约,内 容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小心奉官法,勤 办国课等。以后这些十家牌法与乡约措施逐 步被接受,历代朝廷还以此为标准,来规范地 方社会发展行为。

迁九公庙

眼前的九公庙乃土木结构,占地约500 平 方米,二进三间格局,主体建筑别致,前栋筑 有一座高约1 米的牌坊,其上面是一对圆形的 木质镂雕装饰物,上刻“九公庙”三字在蒙蒙 细雨中格外醒目。据当地人士讲,九公庙崇 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其在当时 的和平流传甚广。在镇压池仲容民变时,据 说当地“九公”还曾经帮助过王阳明。也可能 是为了报恩,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1518 年, 和平县巡检司迁浰头后,王阳明也把坐落在 附近“佛子坳”的九公庙迁移至和平县巡检司 旁边。从此,九公庙再也没有迁移过。

如今九公庙墙上镶嵌的碑文记载:浰源 水口九公庙始建于明朝中叶,初建于佛子坳, 后由王阳明主持迁到现址。十九世纪三十年 代,乡绅黄三昌为首重修;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陈金亮为组长发动群众捐款维修。民国 时期出版的《和平县志/人民志/风俗》也载: 浰源乡向来最崇敬之神为“九公”,每村立九 公庙,起会供奉,遇灾患恒向祈祷。这与王阳 明迁址九公庙也不无关系。一些学者研究认 为,各地举行的庙会除繁荣各地经济外,还有 教化群众的作用。“九公庙”也不例外,每年十 月十三日的庙会吸引着周边数十个村的村民 参加,热闹异常,其表演的唱戏、杂耍,尽显乡 村生活趣味。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王阳明


上一篇:乡间艾糕
下一篇:霍英东先生 到四联中学助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